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畈村黄登尖

    □毛节常 何瑜 刘巾英

    说起矿山,不少人说大堰镇的西畈村也开过矿,到了村里一问,村民都争着说村后的黄登尖山开过矿。村书记叶建华指着黄登尖山说,半山腰那里上有竹山、下有竹山,中间有芦杆花的地方就是矿洞,现在路上都长满了毛竹杂树,人上不去,年长日久的,矿洞口已塌陷,“有的说那矿洞有3000米长,一直通到宁海的夏樟村,有的说矿洞里面有三层,是像葡萄藤一样长着的磁铁矿,含铁量有70%,还是富矿呢。”

    村民叶亦君说他挑过矿石,报酬是100斤2角钱,1天挣1元容易,挣2元就困难了。“关于开矿的事,丁家坑的刘功尧最清楚了。”

    我们找到了刘功尧,80岁的他,对黄登尖开矿的事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文革已经开始,宁海人在夏樟村开矿,山的一面是宁海,另一面就是大堰镇西畈村。由于矿要开采到西畈,当时的公社干部打听到刘功尧当兵时打过坑道,就叫他组织10个人去开矿,包括西畈村叶德彪、柏坑村王杏品、岭下村王绍法等人。到了夏樟村他们就在当地云间庵的庵址上搭棚安家。人员都挂靠在宁海矿业公司下面,也叫黄登尖矿山,刘功尧每月拿工资31.20元,其中12元要上交村里。大家都在食堂用餐,工人有五六十个。后来刘功尧还做过食堂会计。

    “宁海那边大跃进时可能开过矿,有老矿洞,我们西畈这里是新开的。”刘功尧说,当时开矿没有机器设备,就靠点起蜡烛照明,一人扶着钢钎,一人用榔头砸,安全事故也是难免,他的手臂就被砸了一榔头,当场人就砸晕了,后来休息了一个月才好。洞打好,挖到油泥石,就找矿脉,沿油泥石开采过去就是矿石了。“矿石分布并不均匀,采矿时哪里有矿开哪里,所以矿洞不是笔直的,有时转弯,有时高高低低,就像村民说的像葡萄藤一样。”

    大家将矿石装在手拉车上,拉到矿洞口,叫村民挑下山来,再挑到宁海去炼矿。刘功尧妻子一次挑了250斤下山,半天就赚了5角钱,很是高兴。后来,工人用上了发电机,山上有了电,也开始用风钻了,工人一天三班倒,昼夜不停地采矿。晚上,山顶电灯亮起来,就像灯塔一样,给大山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黄登尖矿山前后大约开了10来年,到了1976年左右,可能是含矿量不多,抑或效益不高,矿山关闭了。“黄登尖开的是磁铁矿,矿洞大约200来米长,没有与宁海夏樟村的矿洞相接。”刘功尧向笔者肯定了几个事实。他推测,矿洞是用木头支撑的不会塌,要塌就塌洞口,矿洞口面积大些,因为当时不仅有工棚间,还有专门的堆矿石处,现在应该还有矿石遗存。

    不少人向笔者表示,大暑天矿洞里应该很凉爽,如果找到矿洞,用挖机挖开,将黄登尖矿洞遗址开发成一处供人乘凉避暑、探险的旅游景点,一定会很有意思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