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泰初 去年7月,为配合区农村环境整治督查行动向纵深推进,团区委、区志愿者协会配合区文明办每天调度2名志愿者参与每日督查行动。在经过半年的督查工作后,虽然整体运转较好,但也存在着督查志愿者偏行政化、社会参与度不足等缺陷。同时,社会公益组织在人员招募时形式更多样、调度更灵敏,且在服务社会的愿景指引下,自发参与的志愿者会体现出更高的服务热诚。 基于现实需求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承接能力,区整治办、志愿者协会尝试使用项目化承接方式来开展此项工作:第一步,区整治办和区志愿者协会确立督查项目和工作目标,并拨付一定金额的项目资金;第二步,志愿者协会挑选出符合要求的4家公益组织进行项目分包,确定责任日及具体要求;第三步,社会公益组织发动组织内志愿者提前报名参加活动,履行相应职责。项目的运行过程中采取志愿者服务评分、组织考评的模式优化服务成效,提高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门槛。在项目配套上,志愿者协会使用项目资金为每名参与的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险、交通补贴和物资采购。 其实,在我区已实施的“红袖章小喇叭”社区平安志愿者项目、“救在你身边”全民急救知识普训项目、未成年人关护团项目中,都已经实现了政府指导、公益组织执行的社会管理新模式。这些项目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这一些成长的烦恼。一是社会公益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社会组织的整体注册率不高,各项规章制度、自律机制不健全,组织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导致社会组织的整体公信力不足。二是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公益组织存在人财物三缺的情况,负责人、核心队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组织发展规划不足、社会资源的整理能力有限,导致了现阶段社会组织所能提供的服务只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三是对接渠道不畅。社会公益组织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对接壁垒还未打通,社会组织不知道怎样来为职能部门的专项事宜提供服务方案,职能部门也找不到合适的社会公益组织来将具体的工作落地,未能形成一套成熟的对接模式。 针对于此,区志愿者协会、区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应进一步发挥全区志愿服务的枢纽作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推进建设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指导社会公益组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公益组织规范运作、诚信执业、信息公开、奖励惩戒、自律保障等机制,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公信力,通过组织注册来规范社会组织的内部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孵化和培育,鼓励一些有条件的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从兼职转为专职,并加强骨干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其从志愿者向社会工作者的转变,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服务模式。重点培育一批枢纽型社会公益组织,促进社会公益组织的专业化发展,使其提供的社会服务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三是在职能单位和社会公益组织之间搭好桥梁,让社会公益组织成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实现需求与服务之间的供给平衡。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移事项清单的细化,特别在社区养老、青少年服务、生态环保等民生领域进行导向化指引,同时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财政投入、企业及社会各界资助等方式建立社会公益组织发展专项资金。 随着社会事业发展,政府的部分公共职能亟需通过社会公益组织的承接来提高社会自我运转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群众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必将在奉化实现后来居上、最美最好的征程上凝聚更多更强力量。 作者系区机关团工委副书记、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