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学士:深山藏古村

    􀴁记者 陈培芳

    闲着无事,仔细查看了奉化行政地图,发现在大堰与新昌的交界处,有个名为韩学士的村子,村名非常吸引人,近日恰巧又被分配到一个采访任务,也在韩学士村,于是驱车只身前往,一探究竟,这样一个深山小村,到底跟“学士”有何渊源,会以“学士”命名?

    从奉化出发,行车1个多小时到大堰镇,从大堰镇再到韩学士村,虽然只有30多公里路,可都是蜿蜒的盘山公路,又开了大半个小时,人被绕得晕乎乎的。尽管如此,道路两侧目不暇接的景色仍让人陶醉:翠竹、杂木交替,小溪水流潺潺,间或有绿油油的水稻田和花木地闪现,一路美景目不暇接,一幅静谧有致、幻化不断的山水画。车越往里开,路越弯,山林越茂密。山路上行车并不多,只有偶尔几辆农用三轮车从山里开出来,不知去往何处。好不容易拐过最后一个弯,终于豁然开朗,眼前的高山盆地上,就坐落着韩学士村。

    停好车,穿过牌楼,再走几十米,便能看见村子全貌,韩学士像一般的古山村那样,坐北朝南,房子沿山坡而建,高高低低,鳞次栉比,虽在村口有几间三层砖房,多的还是木结构老房子,看上去质朴、清新。村道一旁,有一处小小的山泉不断地从石壁流出,随手掬了一捧清泉,凉丝丝沁人心脾,带着一分甘甜,比城市里的矿泉水好喝。

    信步走在村内,只觉村庄干净整洁,村民淳朴又热情,每到一处,都能听到热情的招呼声,这扑面而来的乡情民风,让人彻底洗却了满身的疲惫,忘却了城市的浮华与喧嚣。老母鸡满村奔走,大摇大摆,见了外人也不避走,忍不住伸手去抓一下,不想这闲适惯了的老母鸡行动非常敏捷,咯咯咯叫着跑远了,最后还停下来回望了我一眼,像是在表达不满。

    韩学士村地处奉化、新昌、宁海三县交界,海拔580米,村口牌坊下立有一块石碑,根据碑文描述,韩学士村原名渔下市村,由师祖乡进士旻之公在元末明初约1376年从绍兴举家迁徙隐居于此,所以已有630余年的建村历史,民国初期,以大宋韩氏第十世忠彦公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之名,遂改村名为“韩学士”。

    村口有棵古朴硕大的枫杨树甚是吸引人,据传上世纪80年代时,村前村后还是古木成群,蔽天遮日。后来为改善村民生活,把树群砍了用来造房子、做家具,现在只剩下村口村后两棵大树。村后那棵是高高的香榧树,村口就是那棵枫杨树,树龄均超过350岁。村的北面是针叶混合林和茶山,南面是连绵竹林,西为层层梯田,东是幽长山路,我们就从东面蜿蜒而来。

    时至晌午,家家户户开始做饭,偶见袅袅炊烟从屋顶缓缓升起,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这亘古不变的中国山村景色和井然有序的生活,想想也让人激动,发思古之幽情。路过一户人家,由于周末,子女都回来看望父母,一家人正堂屋里围了一桌吃饭,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闻到饭菜香,正发愁自己的午饭如何对付时,家里的女主人却热情地迎了出来,让我受宠若惊:“是外头来这里玩的吧,村里没地方吃饭,你要不嫌弃,来我家凑合一顿吧。”不等我拒绝,便拉我进了家门,麻利地往桌上新添了一副碗筷。盛情难却,加上确实有点饿了,便也“厚脸皮”地蹭了一顿饭,小菜不多,却极具农家特色,卤汁豆腐笋干汤,土鸡蛋羹,清炒豇豆,红烧肉,拍黄瓜,盐水煮花生······都是自家食材的,尤其那香香臭臭的腌苋菜梗,入口即化,让人回味至今。

    由于交通不便,相对闭塞,韩学士村还保留了较多的农耕文明传统。比如婚丧喜事都在祠堂里办,一家来客,众人问候,而且还会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家的菜,用来招待,友好朴实。尽管村里的青壮年大都下山发展了,但种田、挖笋、砍竹等农活未被耽误。据村里人讲,村民不管年纪多大,只要胳膊腿能动,每天照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少年过八十的老人,都能上山下地,精神十足。

    作为古山村,韩学士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除了梯田和茶园,这里最多的是竹山,共有1700余亩。这竹山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冬天时村民上山挖冬笋,年节好的时候每斤价格30多元,虽然“卖相”不是很好,可甜润嫩白,加上是不施化肥的绿色产品,所以很多人是上门抢着收购。春天则漫山遍野产春笋,虽然价格不高,但量大,依然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到了秋天,砍成熟的竹子出卖,也有不少人家用祖传手艺在自家门前加工篮、篓、扫把等竹器,整个村庄弥漫着竹子的清香。

    据村干部韩荣扬介绍,这韩学士村还与举世闻名的宋氏三姐妹有很深的渊源,2005年重修的《韩氏宗谱》里,宋氏三姐妹也在其中,据传,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树,又名宋耀如,宋耀如初期并不姓宋,而是姓韩,名教准。宋庆龄祖父韩宏义是个农民,韩教准(宋嘉树)是第二个儿子。由于家境贫寒,韩教准12岁时就飘洋过海,到美国找堂舅父谋生,舅父姓宋,是旅居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经营丝茶生意的侨商,他没有儿子,韩教准就被舅父收为养子。从此改姓宋,名嘉树,别名耀如。说出这段历史的时候,村书记颇为自豪,想不到这地处偏远深山的小村庄,还有这样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忽然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景象: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正是多年来韩学士的写照。

    村内道路干净整洁

    田中稻草人

    院中旧缸甏

    老屋马头墙

    门前石捣臼

    小名片

    韩学士村地处奉化大堰镇西南高山,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与新昌、宁海交界。全村有225人,共78户,以韩、董两姓为主。韩姓是原住民,董姓村民是因为周围的山林大多为山下董家产业,为便于管理就住在这里,以后定居下来,慢慢地就变成与村里韩姓旗鼓相当的大姓。多年来两姓都能和睦相处。现在村里常住的不足百人,以老年人为主。村有山林2000余亩,其中1700多亩的竹山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村里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开始进行香榧种植,目前已形成150余亩种植规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