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虚大师与雪窦山⑤

    􀴁裘国松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下旬,太虚大师辞去雪窦寺方丈之职。当年5月25日的《奉化日报》载:“雪窦住持易人,太虚命门人大醒继任,于二十四日进山就职。”

    1937年抗战爆发后太虚离开了雪窦山,以后日本又侵占了溪口。1947年1月3日,太虚大师重归阔别十年之久的雪窦山,留三宿,不胜废兴之感。他在《重归雪窦》诗中写道:“妙高欣已旧观复,飞雪依然寒色浸。寺破亭空古碑在,十年陈梦劫灰寻。”谁都没料到,这是大师与雪窦相识20多年间的最后一次抵达。3月17日,大师在上海玉佛寺圆寂。

    治丧期间,来自各地的众弟子集议太虚身后事,其中有两项议决涉及雪窦山:“大师色身舍利塔,建于奉化雪窦山,各地得分请舍利建纪念塔;大师法身舍利(思想与著述),由印顺负责编纂。”4月15日,太虚的舍利灵骨从上海迎至雪窦山。作为佛学家,太虚一生著述演说凡数百万言。5月20日,太虚高足印顺法师率续明、杨星森、杜名廉三人,假雪窦寺圆觉轩,开启了《太虚大师全书》的编纂工作。历时整一年,七百余万言全书,编纂告竣。

    1949年1月6日(农历腊月初八),雪窦山太虚大师舍利塔工事粗备,雪窦寺方丈大醒法师,奉大师舍利灵骨入塔,一代佛学大师长眠于佛教名山雪窦山。当时,武汉、厦门分请舍利兴建的纪念塔,先后完成;香港、暹罗、重庆、西安、开封等地的纪念塔,仍在筹建中。

    名山有幸,佛道长远。雪窦山既是太虚大师色身舍利的“主塔”所在地,又是他法身舍利,他的思想与著述传承地。除了《太虚大师全书》在雪窦编纂告成,1948年1月,太虚大师佛学思想重要载体——他创办的《海潮音》佛学杂志,也易地雪窦山,由大醒法师编辑。1949年2月,大醒将《海潮音》迁移到台湾继续编发。

    图为太虚大师的著述及所编的佛学期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