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璀璨的民俗 宝贵的财富

——《奉化民俗》唤起后人对传统的思考和记忆

    􀴁记者 陈培芳

    民俗是民间风尚和习俗的综合,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农林牧渔、戏曲游艺,还有宗教伦理、行业习俗、信仰禁忌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我们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富魅力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没有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便成为无源之水。现实的状况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起源于民俗的大量的文化和艺术资源悄然流失,昔日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逐渐凋零。所以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搜集和整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地方民俗传统文化精华,深入研究其形成、更新和发展变化,弘扬其健康向上的内涵,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端午挂菖蒲和艾草

    萧王庙庙会

    奉化民俗绮丽多姿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奉化是一方山水秀美的土地,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民风淳厚,千百年来,奉化人民在这一方热土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风格独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哥哥领上轿、大哥哥抱上轿,抬到乌漆阊门好人家。走出石门堂,走进大楼房。花花帐子拖踏床,龙凤帐钩挂两旁。绣花枕头配成双,新花棉被捂新郎,红红盖头挑起来,捂出一个状元郎。”这是流传在奉化的一曲《上轿歌》,根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旧时奉化新娘子出嫁,上花轿时一定要唱这《上轿歌》,寓意兄妹情深及娘家人的美好祝愿。

    奉化是布龙之乡,“新年到,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盘龙灯,从明代至今,就是奉化民间的一大传统习俗。“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九十婆婆还能穿针孔……”古老的民谣,说明奉化舞龙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欣赏,还包含着对龙的信仰和对新年的祈福。

    各地的民俗既有共通性,又有各自的独特性,奉化独特的“六山一水三分田”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即使同一个节日,同一个事件,在奉化境内也有不同的表现。奉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茗山后文化遗址被国家文物部门测定为5500多年前的人居地,奉化胜迹遍地,白杜的堇山,是秦代鄞城的古县治,也是宁波城市的发祥地;从长汀到雪窦山,神奇的弥勒圣迹众多,是中国弥勒文化的发源地;奇异的山水,被人们赋予龙的传奇,九龙、龙潭、龙王堂、长龙头、马龙坑、黄龙坑岗等卧龙之地,比比皆是,“奉帮裁缝”遍布全国,闻名遐迩,奉化芋艿头、水蜜桃誉满天下,奉化石艺、木雕走红大江南北······总之,古老的龙文化、和美的弥勒文化、艳丽的桃文化、奇妙的古村落文化、多彩的服装文化等等,构成了奉化绮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历史画卷。

    奉化民俗逐渐消逝

    市民张女士出嫁的女儿10月份即将生产,最近一直在为“催生担”如何准备而烦恼,在奉化传统民俗中,孕妇临产前,娘家要准备一大堆吃的用的送过去,俗称“催生担”,寓意是催醒肚子里的孩子,赶快平平安安地从娘胎里出来,担的一头是婴儿服饰,黄棉袄、黄夹袄、涎兜、大纳(尿片)、横纳(襁褓被)等等,而催生担的另一头则是给产妇生产后吃的营养品,比如鸡蛋、柱面、红糖、桂圆等。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当初生产的时候娘家送来了很多东西,但是由于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当时的场景自己也忘得七七八八了,问了身边年纪相仿的同事朋友,都说不全,所以只能凭着印象随意准备一点,“好在现在大家也不讲究这么多,就讨个彩头,意思意思就好了。”张女士说。

    即便不愿承认,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未被我们所认识、所珍视,它们正在逐渐消逝,有许多民俗问题我们已经回答不上或回答不全了,比如奉化老话“闲白值”“哭烛包”什么意思,为什么四月初八是牛生日,为什么清明上坟要用艾麻团,为什么立夏要柱茶叶蛋称体重等等。我们有时候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民俗风情是怎么来的?现在状况如何?将来命运如何……

    奉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地方文化学者裘国松告诉记者,一个地方的民俗,并不是铁板一块、千年不变,它虽是一种传统,却又与时俱进,在不断地汲取着新时代的养分而产生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有些民俗正在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传承的基础上,已经有了时代色彩,逐渐演变成适合现代生活生产习惯的习俗,而一些民俗正在渐渐消失,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些“90后”“00后”,对奉化民俗已知之不多了。

    《奉化民俗》承载历史重任

    奉化民俗是奉化历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把它们搜集起来,用文字的形式保存下去,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地方志等方面提供研究资料。因为这样的一份信念,十余名民俗爱好者,经过二十年酝酿、五年搜集、三年整理,两年半时间编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完成了一套五本共十一卷的《奉化民俗》,最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据了解,《奉化民俗》从历史渊源到地理环境,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农林牧渔到工商学医,从娱乐文化到宗教信仰,从交际礼仪到方言俚语,几乎涵盖旧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总计150万字左右,配图1000余幅,具体分11卷,分别是生活习俗、生寿婚丧、俗语集萃、行业习俗、生产习俗、民间医药、信仰习俗、娱乐习俗、宗族伦理、民间传说、民间艺术。资料搜集以天台山脉、四明山脉、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和城区中心这五个范围为主,几乎涵盖了奉化漫长农耕时代文明史的全部,是对奉化地区纷繁芜杂的民俗事像进行梳理后的忠实记录,保留了奉化大量的古老民俗信息,给历史和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江圣彪是《奉化民俗》主编,也是该书的发起人之一,今年61岁的他,从年轻时候就痴迷于民俗文化,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说到为何想要编纂《奉化民俗》,他的回答质朴却让人动容:“为了让我们子孙后代有典可数不忘祖,我们这一代必须尽心尽力地把相关民俗记录下来。书成了,我们也可以坦荡地对我们后辈说,保护、传承先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尽力了。”手捧着沉甸甸的《奉化民俗》,江圣彪感慨地说道。

    2011年春节一过,经过多年酝酿,搜集走访,又得到了董邦良、释郎贤、应龙飞等社会热心人士的资金支持,江圣彪邀请了王月曦、应长裕、陈行轮、楼忠盛等十余位通晓奉化风俗的热心人士为编辑,开始着手编纂《奉化民俗》,直至今年3月,经过整整六年时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奉化民俗》终于成集付梓。参与这套丛书编纂工作的人,大多是在奉化长期生活的文化人士,他们对于奉化风俗的感情之深、体会之切可以想见,书中的民俗,很多都是他们直接经历过的,有些是父辈们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这些“民俗亲历者们”是最有资格记载我们奉化本地民俗场面和民俗活动的,可以说这本书凝结了所有参与者的心血。

    奉化民俗与时俱进

    民俗从远古走来,又一直与普通老百姓休戚与共,它既是一种传统,却又在与时俱进,不断地发生着更替、变迁。所以一些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在我们这一二代人中消失,虽然遗憾,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选择,民俗永远面临着淘沥的过程,所幸《奉化民俗》的出版,已经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消失的民俗有典可数了。

    一般来说,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时代版本,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像诞生、婚姻、丧葬、岁时等民俗,在一定程度传承的基础上,已经有了时代色彩,传统民俗以另外一种形式,“存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婚姻民俗,我们知道明代与清代都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清代的婚姻民俗不正统、失传了,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喜好。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奉化的乡间地头,我们总会发现,这里依然有很多充满生命力,深受当地民众所欢迎的民俗文化现象。

    今年立夏,一批民俗爱好者们在萧王庙街道汪家村举办了一场传统的立夏民俗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吃米鸭蛋、茶叶蛋、小竹笋、豌豆、软菜,扎疰夏绳、称人、打蛋套、拄蛋、打耳洞,奉化传统的立夏民俗文化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浓浓的传统节日氛围促进了新一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不少游客在体验儿时场景的同时,也感慨这些传统文化的流逝,纷纷表示希望能将这些好的传统民俗保护传承下去,留于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6月3日,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奉化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宁波市第四届阿拉非遗汇暨奉化区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在仁湖公园拉开序幕,艺术节以“让城市插上文化的翅膀”为主题,内容涵盖文艺演出、文体赛事、文体体验等文化服务,集粹“非遗”、书画、文物、美术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展览展示,奉化吹打、传统婚礼、奉化布龙、棠云造纸等民俗活动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传统民俗那种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所以江圣彪认为,面对这些行将消失但仍有传承意义的民俗,我们必须承担起如何扶植保护、传承光大的使命。例如奉化翻簧竹编,工艺精湛、源远流长,如何培养翻簧工艺传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袋和尚传说”,如何让它贴紧雪窦山佛教五大名山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奉化人今后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如何发扬 民俗文化

    民俗,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犹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而里面的习俗则更是美好丰富,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思念、感恩、憧憬等,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俗是历史积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民俗文化应该和现代社会共同成长,传统习俗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但是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会改变,今天我们应该传承的是传统民俗的文化精粹。尊重传统,并非一成不变,民俗深深烙刻时代的印记,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远不只是吃和游,而是深深的文化精髓。不能把对于文化的传承变成肤浅地发展“节日经济”。年轻人是传统民俗的重要传承者,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更具体验性、更具时代感的文化活动,来帮助年轻一代焕发对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的热情。

    诚如奉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地方文化学者裘国松所说,民俗历来都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民俗内容当然也会发生变化,哪些能够保留下来,哪些又会逐渐被人遗忘,这都是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民俗节日。我们应该创造、建构出符合现代生活状态和节奏的节日形式、仪式。为传统习俗打上现代烙印,将传统文化深植到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吃粽子、放鞭炮、吃月饼,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中唤起子孙后代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记忆,肩负起传承民俗文化的重任。

    民俗文化本来就是民间的东西,应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它的位置。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要传承一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当然也要摒弃那些消极的旧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端午捣梅酱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