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碾子

    􀴁沈荣泉

    据考证,河姆渡时期,古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并借助石器,使用石臼舂米,把米从谷壳中分离出来,后来发明使用碾子来碾米了。

    “石头山木头城,走一天出不去。”至今,我还能隐约记起祖母让我猜的关于碾子的这一谜语。

    记忆中的老家早先有好多个碾房,村人们都称它为碾子间,就是碾米的地方,大概50多平方米吧。

    碾子的整体叫碾盘,碾盘内有碾槽、碾磙、碾柱等,碾盘的外形是由若干块弧形的石块拼起来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圆柱体碾磙,碾磙中心固定一个木桩,称为碾柱,碾柱与直穿过碾子中心的木棍成“人”字型系在一起。

    碾盘的外围直径约5米。周长约15米左右。听老一辈人说,制造碾子的石是从青山弄来的,经石匠雕斵而成。

    据说最早发明碾子时拉碾磙的是靠人力,后来才用畜力,在我们宁波一带基本上是用牛拉碾磙的,使碾磙绕着碾柱在碾槽上滚动。

    碾槽有两个部分,靠近碾柱的那边略有坡度,靠外围边沿的那边呈“凹”字型,“凹”字型的一处有个漏斗状的孔,孔里有一个塞子。牛拉动着的碾磙就碾压在靠近碾柱那边坡上的稻谷里,被碾压过的谷子就不断地向下掉落,同时,又有人用专用的扫帚不时地对碾压过的谷子向上翻扫。随着碾磙吱吱呀呀地一圈又一圈的转动,金黄的稻谷渐渐地变成了珍珠般的米,滚落在外围边沿“凹”字型的地方。而谷壳则全都碾成了糠。一般一槽可碾一百多斤稻谷,时间大约二三个小时。

    碾米的时候,把牛缰绳上的挂钩挂在穿过碾柱的木棍这一头,牛就可以拽着碾磙跑了。为了防止牛舔食碾槽上的谷物,牛拉碾磙的时候,人们总是给牛戴上嘴笼,两只眼睛也被眼罩遮住,这样牛就可以专心地拽着碾子不停地转圈儿。被磨碎的稻谷从碾磙源源不断地落在碾槽上,飘出一阵阵香气,牛闻着这种香气,也来精神了。由于它双眼被罩着,不知道香气来自何方,便不停地向前追赶。时间一长,牛即便知道那香气来自碾槽,想伸嘴去吃,但是那根一头拴在碾磙上、另一头栓在牛鼻孔里的无情的牛筠使它的嘴怎么也够不到碾槽上去,加之又有人在后边不断地用虎梢吆喝,牛不得不乖乖地拉着碾磙向前走。

    一槽米碾好后,在牛休息的间隙,碾米的那家主人会给牛喂一顿预先准备好的精饲料,那精饲料一般都是草料拌菜饼。

    碾子一年到头很少闲着,进入冬季就更加忙碌起来,尤其是一过腊月廿三,因为我们宁波人有“满米甏过年”的习俗,同时,还要碾年糕米、年糕粉等,用碾子就要预先排队了。为此有人常常半夜起来抢占碾子的,这段时间,碾子是24小时都不会停歇。沉沉的夜幕下,居住在碾子间周围的人们总会远远地听到碾子发出的低沉的吱嘎声。在那些日子里,各家各户的小孩子们也会跟着父母亲到碾子间来凑热闹。

    我老家栖凤村共有10多个碾子间,大约每100多户人家就拥有一个碾子,也就是每个碾子间皆由附近100多户人家筹钱请石匠打造的。有的村庄族中一个“房”就有一个碾子,像莼湖镇吴家埠村现在还有叫“八房碾子”的一个地名。碾子隔一两年都要请石匠来凿槽子,过去就有专门修凿石碾子、石磨的石匠,他们背着工具袋行走在农村的街头巷尾。因为碾牙磨平了,稻谷就不容易碾碎。因此碾牙的齿要开凿一下,刚凿好的有石渣,暂时不能碾米,有好心的大爷大娘就把麦糠放上去,不停地碾,碾碎了扫下去,又放新的,多碾几次石渣就没有了。

    千百年来,碾子在农村众人的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没有碾子,他们的日子就无法过,所以平时大家都尽力守护着碾子,不许小孩子到碾子间里去踩踏玩耍,不许把脏东西往碾子上扔,有些地方甚至把碾子看成镇村之宝,过年的时候,给其贴上写有大吉大利话语的条幅,甚至是上香烧表,以示敬意。

    上世纪60年代起,由于农村开始实行机械化,我老家的碾子基本上不碾米了,有的碾子间渐渐地被人们所冷落而荒废,成了我们这些孩子们玩耍的天然场所,有的碾子后来又成了碾石灰的专用工具。至80年代后,村里有了轧石灰的机器,碾子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碾子转走了无数个日月星辰,转大了一群又一群孩子,转走了一代又一代“吃同盘碾子碾出的粮食长大”的人们,随着斗转星移和时光的远去,碾子成了历史上记忆的痕迹,在农村一些地方留下了碾子弄、碾子路、碾子桥、碾子阊门等地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