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方龙:量体裁衣20余年

    􀴁见习记者 柳家欢

    今年53岁的陈方龙从事裁缝这一行已有20余年,他出生于西坞街道东陈村,凭借着自身技术优势,在深圳办起了工厂。这些年,陈方龙一直在香港、深圳、武汉等地学艺,谦虚好学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他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裁缝”。

    认真求学,开始裁缝生涯

    陈方龙从小受外公影响,接触裁缝文化,但只是略懂皮毛。上世纪90年代初,陈方龙去了深圳,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涯。裁缝作为一项要求严格的技术活,对学习者的耐心与信心有着巨大考验。

    初学未果,陈方龙也曾想过放弃。“在别人看来,裁缝更像是女人干的活,因为对于一名裁缝而言,细心很重要。”陈方龙告诉记者,有一次在裁剪过程中,自己不慎裁出了用彩笔划好的区域,导致整张布料作废,当时悔恨不已。但也正是一次次经历,一刀刀的精工细作,才成就了现在的技艺。慢慢地,陈方龙开始喜欢上了这门“细致活”,最终坚持了下来。

    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

    “既然来了就要闯出一番事业。”正是凭着这一信念,陈方龙先后赴香港、深圳、上海等地学习,当时这些地方都是“红帮裁缝”盛行之地,每到一处,陈方龙专门找一些资深裁缝师傅学习。有时候忙完手中的活,就帮老师傅打下手,看着他们将衣服一件件完工,每一环节都细致到位。他也试着去学习,不懂之处就虚心请教,手艺日渐精进。

    “行业里的每一个师傅都是我的老师,但凡别人比我好,我就向别人学习。”陈方龙说,制衣环节复杂,每一个裁缝师都有他所擅长的技术,有的擅长裁剪,有的精通针线,也有的在钉纽扣上别有研究等,看到别人比我好的,就向他请教。

    随后,小有所成的陈方龙来到武汉,成为一名服装定制的量体师。陈方龙对自己要求很高,预约的客人上门后,陈方龙拿起卷尺开始量体,身长、袖长、肩宽等,往往同一个身体部位,需经过多次测量再记录下数据。定制一件服装需初次打版,打版后经过二次试衣,再次测量,然后将所有手工缝线拆开,进行1:1重新缝制。面料经过剪、裁、缝等数道工序,才能变成衣、领、袖、里袋、笔袋、手巾兜,直到最后成衣完成。

    怀揣梦想,渴望年轻力量涌入

    去年11月30日,陈方龙参加了一场中日时装秀,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时装的文化魅力。“这次时装秀上有许多没看到过的服装设计,我和设计师们进行了交流,从中学到很多。”陈方龙说,每一件衣服就像一样工艺品,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理念。陈方龙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这是支撑他一直坚持下去的理由。

    令陈方龙担忧的是,接触裁缝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行业内多为一些“老前辈”,缺乏年轻的力量。陈方龙开始鼓舞自己的孩子学习,孩子们也曾拒绝过,但看着陈方龙对这门手艺的执着,便试着帮父亲打理,慢慢地学了起来。而在自己的新公司,陈方龙在用人方面特别青睐于年轻人,希望培养更多“青年裁缝”。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