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巧芳 本报讯 心内科医生深夜猝死、教师上课猝死、男子健身后猝死……最近,猝死新闻再次频出,令人扼腕叹息,导致他们遭遇不测的共同原因是心源性猝死,猝死也已成为本世纪人类和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奉化全区仅有5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公共场所还未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超过54万,成功抢救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是4至5分钟内,但是急救车往往因为城市交通等各种原因,无法在4至5分钟内赶到现场。 那么有什么仪器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抢救治疗呢?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操作简单,外形娇小,使用方便,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被誉为“救命神器”。 AED通常配置于有大量人群聚集的地方,如购物中心、机场、车站、饭店、体育馆、学校等处。据悉,去年7月,由宁波市红十字会募集的首批21台AED陆续安装在宁波火车站、机场、地铁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同时,为普及急救常识,市红十字会成立了自动体外除颤仪救护培训志愿服务队,承担AED配备场所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以及面向市民的AED知识普及和使用技能培训。 记者从区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我区仅有5台AED。“这5台AED是去年3月购入的,每台18000元,当时是为了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山地马拉松比赛紧急添置的。”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高雨峰告诉记者,平常这5台AED存放在区红十字会仓库,一旦有大型活动就会拿出来使用,偶尔也会临时借给其他组织,像户外协会、社会志愿者团队等,目前在公共场所还未设置AED。 记者走访了大润发超市、银泰城等大型公共场所,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仅有一位从事医药销售工作的吴先生表示知道AED,但未在奉化见到过它的踪影,其余9位都表示不了解。“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急救设备,感到有点陌生,我母亲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以后会多多关注一下。”其中一位家住绿城玫瑰园的胡女士对记者说。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配备了AED,也面临几乎无人会用的尴尬局面,公众对AED等急救设备的普及使用还有待提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身边有AED,很多人因害怕承担风险,不敢对突发心脏病者贸然施救,这也让本就为数不多的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没能发挥应有的“救命”作用。 相关链接: “文明条例”解读 《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三章“鼓励与支持”: 第十七条 鼓励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 图为区红十字会仓库中的自动体外除颤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