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0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村的国庆节 更多的是团圆

    􀴁记者 袁伟鑫

    10月1日是国庆长假的第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大堰镇西南面的董家村,体验了一回偏远山村国庆佳节的氛围。

    在行驶了大约1个半小时后,记者来到了这个位于山岙溪边的村落,民居沿着董李溪呈狭长状分布。在村委会,记者见到了村会计董朋武。他告诉记者,和周边其他村相比,董家也算是个大村,在册户籍人数1800多人,不过和其他山村一样,村里50岁以下的村民几乎都搬到了大堰、尚田或城区等地居住,留下来的大多已上了年纪。

    记者了解到,董家村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留存的古建筑较多,有古桥、祠堂和传统民居等。民国时,董家村一带曾设乡,因为董家和下游的李家都是大村,所以常称为“董李”。1983年,董李公社再次改成乡,董家村为行政村,一直是公社、乡等行政区的驻地,是奉化西南山区主要村落之一。2001年行政区域调整,撤董李乡归属大堰镇,董家成为大堰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

    灯枫路是董家村唯一的主干道,除了前往大公岙村的公交车外,平时很少有车经过。不过10月1日当天,路边却停满了不少私家车。“过节了,子女都赶回来探望长辈,平时根本见不到这么多车。”董朋武对记者说,一下子热闹起来反倒有些不习惯。

    村里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董朋武一路向记者介绍,老房子多为清代建筑,叫得出名字的就有10多个阊门,但大多都保存得不太好,一些阊门只有一两户人家居住,有些早已人去楼空,破败不堪。

    董朋武带记者来到了从董家村走出去的台湾著名书法家董开章的故居,因为无人居住,院子早已杂草丛生,房子也悉数倒塌,只能依稀看出些轮廓。董朋武对记者说,这些老宅都很有特点,如果今后要开发旅游项目,这些老宅的修缮势在必行。“搞旅游不是想搞就能搞的,镇里也对村里今后的发展进行过规划,但现在还是停留在纸面上,主要还是资金问题。”董朋武说。

    随后,记者又来到村东面山上清末女教育家王慕兰的墓前,因为很少有人祭扫,墓四周杂草已有一人多高。董朋武告诉记者,王慕兰是嫁到董家来的,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这里,现在她的后人居住在外地,2003年的时候来过一次。“王慕兰是大堰的骄傲,她的墓应该得到妥善保护。”董朋武说。

    记者走进村民董行如家里,正值假期,女儿女婿来看望他们,家人团圆,显得格外热闹。董行如告诉记者,平时他们工作比较忙,也没时间来,只能在放假的时候来看看,他对此也很理解。在董行如家的饭桌上,女儿炒了七八个家常菜,大多数是董行如在自己地里种的蔬菜。“村里家家户户都这样,菜多是自给自足,村里也没有菜市场。”董行如说,村民已习惯这样的生活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董家村的生态环境保存很好,两边山林茂密,穿村而过的董李溪清澈见底,村中古宅林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极佳的休闲游目的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