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伟鑫 本报讯 日前,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公布《浙江省古籍普查报告》,经过10年普查,全省95家藏书单位共收藏1949年前产生的传统装帧古籍33万余册。 记者了解到,区文保所古籍收藏量非常大,其中符合古籍普查要求的有31230册,在全省各区(县)市藏书单位中首屈一指,而在宁波市范围内,区文保所的古籍收藏量仅次于天一阁。 全省33万余册古籍 我区占3万余册 在区文保所藏书室,记者看到,成排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古籍,在一些书架上还摆放了由中草药搭配而成的药包,以防潮防蛀。 副所长李伟向记者介绍,目前区文保所馆藏各类古籍有4万余册,按照此次“古籍”的普查范围,剔除了部分民国时期的机装书籍,符合条件的古籍共有4430部,31230册。其中包括经部710部,5137册;史部936部,8965册;子部1313部,3524册;集部1256部,5318册;类丛部172部,8214册;新学41部,69册。 “按级别划分,馆藏古籍大部分为四级,属于普本古籍,包括民国时期传统装帧的书籍。”李伟告诉记者,这些古籍大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成立的中正图书馆的旧藏,由蒋介石、俞飞鹏等人捐赠,还有一部分是从红卫兵展览馆和收购站征集而来。 “来自中正图书馆的古籍盖有图书馆的章,但具体数量没有统计,很多捐赠者会在书上盖上自己的印,但目前哪些是蒋介石捐赠的书籍还有待考证。”李伟说,抗战时期,中正图书馆的书籍曾运到大堰镇的一个小山村保管,期间损失了一部分,抗战后又有人重新捐赠了一批书籍,所以书籍种类较多。 古籍破损较多 部分文献珍贵 记者了解到,区文保所馆藏古籍最早是清代早期书籍,主要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书籍为主。版本类型众多,包括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稿本等。 李伟说,虽然古籍数量众多,但称得上“镇馆之宝”的孤本古籍却没有,只有一些较为珍贵的古籍,如《龙溪金氏族谱》《畸山皇甫宗谱》《史记奇钞》等被收录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此外,还有一些奉化当地人的手稿,如萧王庙人孙表卿的《半山庐文稿》和《半山庐诗稿》,这些古籍对于地方文献资料来说非常珍贵。 由于古籍老旧,加之保存条件有限,古籍破损情况严重。李伟告诉记者,每个级别的古籍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其中三级古籍破损1456部,共13225册,占整个藏书量的42.3%。“古籍破损主要是虫蛀、鼠啮、霉变、老化和页面缺损,古籍保存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但目前区文保所的硬件条件达不到,只能做基本的防潮防蛀工作,同时严格限制藏书区域人员进出。”李伟说,将来新的博物馆建成后,古籍的保护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家谱和地方文献数字化 可电子查阅 据了解,区文保所保存的古籍中,共有339部、600余册家谱,经常有人来查询。但查询家谱势必会对古籍造成损伤。近几年,区文保所开展了古籍数字化工作,将300多部家谱和400多部地方文献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市民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查询,既方便了市民,也保护了古籍。李伟表示,今后区文保所将继续进行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同时争取将古籍放上网络,让这些珍贵的古籍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