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A5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每一位残疾人享受精准康复服务

——我区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实施侧记

    盲人接受定向行走训练,步伐稳健;听力言语残疾者在康复人员指导下,训练听力言语沟通能力;肢体功能障碍者努力运动锻炼;康复期的精神残疾人参加职业康复能力训练……这些康复场景每天在各专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站发生。

    据了解,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是“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工作的“重头戏”。2016年12月,我区出台了《宁波市奉化区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实施方案》,并于2017年1月起正式实施。至今,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政策实施已走过播种希望的春天,挥洒汗水的夏天,迎来了收获的秋天。

    近日,记者采访了区残联,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说,精准康复行动政策的实施,有效落实了残疾人康复服务补贴制度,提高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对实现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作出了贡献。据统计,自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以来,已惠及我区残疾人近7000人次,支出资金约300余万元,精准康复服务进度、新项目开展等方面都走在宁波各区(县)市前列。

    􀴁记者 王曙丹

    通讯员 胡斌莲 吕洲

    四大调整

    康复服务更全面

    根据《宁波市奉化区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实施方案》,有六大类残疾人的手术、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和残疾预防、医保参保补助和家庭医生签约补助等58个康复服务项目,并在宁波政策的基础上对0-6周岁疑似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进行补助的扩面。

    据介绍,精准康复行动政策在原康复工程政策上作了4方面的调整。康复项目大幅度增加,项目由28个增至58个。根据补助对象残疾类别、不同需求、不同年龄段等情况,项目进行了细化,并新增了自费安装人工耳蜗手术补助、听力残疾人适配FM助听套装、人工髋膝关节置换补助、脊髓损伤残疾人康复训练和电动轮椅适配补助等内容。

    对申请对象经济条件的界定更加明确,由原来比较模糊的“低保标准200%以内”改为“低保家庭”或民政局备案的“低保边缘户”。

    扩大了补助对象的范围,除了持证精神残疾人服药和住院补助全覆盖外,不受经济条件限制的申请对象由原来确定的18周岁以下放宽至60周岁以下,主要满足就学就业年龄阶段重点人群的康复需求。

    部分项目补助标准提高,肢体残疾儿童少年和孤独症儿童少年康复训练补助按照康复机构的级别实行差别化补助,每人每年补助2.4-3.6万元。

    一人一档

    康复服务更精准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政策实施后,我区成立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小组,制定了《宁波市奉化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及补贴标准(2016年)》,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融入社会为目标,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评估,制定实施个性化服务方案,建立服务档案。

    精准康复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将残疾人康复服务融入深化医改大局,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考核内容,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分类救治,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康复技术培训。

    每个村(社区)配备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与村(社区)医生共同组成残疾人精神康复服务小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小组成员采取入户或集中访问的方式,对照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及补贴标准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初步评估,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或转介服务。结合每年残疾人需求和服务状况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准确排摸每位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做到一人一档,精准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

    区残联将工作重心下沉、资源下沉,优化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的供给模式和服务手段。通过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流程,根据实际情况对定制辅具项目通过增加集中验配次数,或残疾人自行到定点机构接受服务的方式进行按需服务。考虑到残疾人康复训练费用垫付金额较多,对在机构康复训练的残疾人由每半年补助一次增加到每季度一次。对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费用较大的问题,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给予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残疾人倾向性补助。对慢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的残疾人门诊费用自负部分较多的问题,积极争取弘法利生基金,制定困难家庭残疾人疾病补助规定,使残疾人有病能吃得起药。

    为使广大残疾人及家属知晓自身残疾类别、等级的康复内容和补助信息,普及、宣传残疾人康复政策的必要性。区残联通过政策宣传小册子入户发放,用朴实的语言介绍康复内容;通过专版问答形式逐条解释内容和程序;通过在村委会、老年活动室张贴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用简洁的文字介绍康复政策条款;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或APP)及时发布残联惠残项目动态信息,并发动广大群众关注残联公众号,使残疾人及家属或亲属了解残联政策,提高康复政策惠及率。

    提升能力

    康复服务更优质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政策实施后,我区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专门协会、助残社会组织作用,以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大数据为依托,创新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方式,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强化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

    发挥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的设施、人员、技术资源作用,形成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机构和康复服务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训练和支持性服务。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残疾人康复服务中。残联系统康复服务机构不断增强康复服务能力,区残疾人康复机构重点做好精准康复服务目录中支持性服务,指导基层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协助镇(街道)残联做好精准康复服务评估工作。

    加强对镇(街道)残联、社区卫生中心和定点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使其深入理解精准康复行动政策的主要精神,掌握工作流程和各项要求,做好精准康复服务的具体实施。重点做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小组成员培训,不经培训不上岗,熟练掌握主要服务流程、康复政策信息和基本康复知识,重点掌握针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服务。

    区残联组织系统内及定点民办康复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实用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定期对新上岗的镇(街道)残联工作者进行业务辅导,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布置镇(街道)残联对村(社区)专职委员每年若干次进行专题业务辅导,并提出工作要求,使他们掌握残联业务知识,实实在在面对面为残疾人服务;尝试对残疾人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考核、竞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业务知识。区级定点康复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参加残疾人康复业务培训,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内容中,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在残疾人社区康复中的作用。

    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训练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