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A11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的那些书

    􀴁半克

    童年有很多事都忘记了,惟有童年读过的书却总不能忘记。

    我记得童年买的第一本书是《雁翎队》。那天,我陪妈妈去粮店买钢丝面。这种面是用杂交高粱面做的,很硬,长长的像钢丝一样盘在一起。

    买完面,又去了供销社。那时的供销社也就是有三间房子大,里面也就是一些普通的日常用品。最奢侈的东西就是手表和挂钟。

    挂钟挂在东面的墙壁上,“嘀哒嘀哒”地神气地走着,母亲在挑选日用品时,我就站在钟表柜台前看那些表。玻璃柜子里是手表。

    那时手表120元一块,村里有手表的人最多也就是一二个,但很多人都会在手腕上画一只,表壳表链,画得特别仔细。我也曾多次画过。

    紧挨手表柜台的是图书,很小的一个柜子,里面放有的图书不会超过20本。其中有一本叫《雁翎队》,封面是一个头戴毛巾的人正在划船,船头上还有一个人,手持二十响的驳盒枪。

    在来供销社的前天晚上,因才看了电影《平原作战》,李向阳手里就有一把这样的枪。我记得那个老鬼子举着战刀向前一挥,仁丹胡下那张嘴都张圆了,特气急败坏地喊道:“抓住李向阳。”

    也许是因为那把枪和李向阳手中的那把一模一样,我就非要买那本书。那本书2角7分钱,母亲说什么也不给买。当时快过年了,新衣服我都穿上了,母亲拉着我的手就向外拽我,我拖着不走,母亲对着售货员也不好打我,只好哄我,我也不听,后来竟躺在地上哭起来,边哭边打滚,把一身新衣服全弄脏了。母亲没办法,只好给我买下那本书。

    回到家天已经很黑了,吃过晚饭,我就在油灯下看那本书,后来母亲催我睡觉,嫌点灯看书耗油。说有个古人看书,用荧火虫照明,还有个人凿壁偷光,就是把对方的墙壁凿个洞,让对方屋内的光照过来。

    荧火虫我捉过,把它放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晚上取出来,别说看书了,没有一个发光的。凿对方的墙壁我也试过,墙壁是砖的,很不好凿,我一手拿一根铁钎,一手拿锤子,凿了半天也没敲下一块砖,何况墙壁的那面还是墙壁。后来,我还专门跑到邻居家,发现他家和我家相邻这间屋根本就不住人,更别说点灯了。

    那时农村也有收废品的,主要收铁和铜。废铁3分钱一斤,铜8分。那时废铁不好找,铜却很多。我家的洗脸盆是铜的,水瓢也是铜的,还有衣橱上的拉手,也都是铜的。更多的是铜钱,家家户户都有。记得有一天铜盆坏了,我就拿出去卖了,卖了钱姥姥说归你了。这是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钱,后来我又卖了一堆铜钱,大约不到一元吧,我就拿上这钱走着去了8里地之外的另一个供销社,买回来第一部长篇小说《碧空雄鹰》,是描写我国空军的故事。我只记得买过以上这两部文学书籍,后来虽然也看过《金光大道》《艳阳天》,但不知道是买的还是借的了。

    那些年买得最多的是连环画,我最喜欢的是文革前出版的《杨门女将》,其它的都是英雄故事,大约有上百本吧。

    我从小就特别爱惜书,看书时都是轻轻地翻,也从不折页,所以这些看过多遍的书都像新的一样。1999年7月,我知道上海有个朋友喜欢收藏这些,就一次全送给了他。2003年他移居澳洲,据说还把这些收藏在当地华人圈中展出过。

    我不知道当地的华人是如何看这些连环画的,是不是有人也会问一句,当年看这些书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