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华良 通讯员 毛龙飞 本报讯 去年来,区农林局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区农林局把土地流转和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流转土地17.8万亩,流转率68%,催生家庭农场50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4家。这些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了新动能。 区农林局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为目标,合理调整区域布局,重点推进了“两镇五区”和萧王庙水蜜桃强镇建设。“两镇五区”包括大堰有机小镇,溪口、大堰、尚田竹产业链强镇和江口、西坞江南水乡农耕文化,萧王庙、溪口桃产业文化,尚田、莼湖健康森林公园,溪口精品花卉,沿海三镇海洋休闲5个农业产业聚集区。目前,“两镇五区”和萧王庙水蜜桃强镇建设初具规模。区农林局还实施了水蜜桃东扩战略,在莼湖、裘村、松岙沿海三镇淘汰了上万亩经济效益低的青梅和老橘园,改种经济效益好的水蜜桃新品种,经济效益年年攀升。 农业提质增效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促进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区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院地合作科技预算资金,重点与上海、省和宁波农科院紧密开展中央重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和院地交流项目的科研合作,今年起,还与宁波工程学院合作,建立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取得明显进展。 注重三产联动,促进融合发展,这是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亮点。区农林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全面提升田园生产环境,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去冬以来,我区在公路沿线种植景观农作物3481亩,完成11个美丽农业和创意农业项目,涌现出麦浪农场、南山茶场、雨易山房、漫休谷、翡翠湾等一批集农业景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农旅结合现代农业新标杆。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区农林局的又一重头戏。今年以来,区农林局打响畜牧业转型升级、四明山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在去年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畜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区127家生猪养殖场已关停92家,计划再关停8家。对整治提升的27家生猪养殖场全面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和倒查。区农林局还围绕“一控二减四基本”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总体目标,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积极开展肥药双减行动和重金属污染调查,达到预期目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下步,农林部门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实现“三产”联动、“三生”融合,拓展农业功能,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进一步拓展“大田学校”功能,充分发挥首席农技专家、责任农技人员和农民土专家的作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