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亚赞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度对语文教学有太多的说法。但仔细梳理后,发现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语文课不仅是技术的,更是艺术的。 语文课的技术性要求我们教师专业化,即掌握一门看家本领:必须掌握足够的汉语、文学、修辞类的专业知识,能更深更透地解读文本;同时,还需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即敬业精神。有人说:“选择教师就是选择高尚。”汉代亦有学者云:“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教师必须成为学生思想上、品德上可以效法的榜样。再者,还需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即洞悉教育内在规律的一种能力,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路历程,进而选择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施以教学。不然,恐将导致实践操作中的盲目性。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艺术的点缀。是艺术,就可以不遵守条条框框;是艺术,就允许张扬个性;是艺术,就应该富有艺术的神韵和美丽。但拭目现在太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有几个真正达到这种境界:师生感情激荡,思想碰撞,神思飞扬。语文课业已在这样那样“性”的压制下,失去其本该拥有的那份灵动和神韵;老师亦在这个那个的培训下,变得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最终邯郸学步,可能连自己的那一点也消失殆尽了。而学生也已在无数练习作业的重压下,变成了机械应付作业的机器。呼唤语文课的艺术美早已是大势所趋,担当此任的语文教师义不容辞。那么,该如何去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美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做些探索: 艺术的语文课堂首先得把课教“和”。和,就是和谐,就是和美,就是平等,就是民主。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艺术的语文课的前提。让我们摒弃师道尊严,做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转化者,对至善至美的人的培养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契合途径的实践者。 艺术的语文课堂还需把课教“实”。实,就是实实在在,目标抓得准;就是注重积累;就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前的教育以教给学生知识为目的,使其懂得1+1=2的事实;进而,又认识到教育应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懂得这个事实,更要知其所以然。而当下的语文教育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又有了全新的说法: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的战略目标。“教育为学生今日的健康成长、明日的持续发展创造机会”。因此,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课堂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攀登精神世界的手段,而本质是牵引人的灵魂使之得到真实之境。 艺术的语文课堂还要求把课教“简”。简,就是不故弄玄虚,不多做分析,就是注重突破。近年来,教改模式成了热门话题,语文教学也被异彩纷呈的教改复杂化了,语文课似乎越来越难教。其实,拨开迷雾,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教改的终极目标,不过就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完全没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让自己钻进去走不出来。 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它要求教师能够厚积而薄发,平时下功夫,备课见功力,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只简单一讲,就得要领;简单一讲,难点疑点就全部变成亮点,最后争得满堂春色。把课讲得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卓越的技巧,一种娴熟的能耐,它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 艺术的语文课堂也需要把课教“活”。活,就是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的微妙契机,巧妙地使用教学机智,给语文课以“催化剂”和“润滑剂”。由于教学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动态过程,所以不管教师如何精心准备,教学总会出现某种不确定性。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具有非系统性和随机性,因而其课堂机智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对语文教师的意义在于:1.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吕淑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活”的根源就是因为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有效地激发和诱导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2.更游刃有余地调控教学。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常常会有一些干扰教学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地予以控制。使之走向教学的预期目标。3.释疑解惑,启迪学生智慧。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使思维受阻,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此时,教师就应凭借自己的博学和智慧,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4.缓和学生的紧张情绪,创设美好的教学氛围。钱梦龙老师有一次在外地上课,看到学生非常拘束紧张,于是改变了原先的导入设计,先请学生猜了一个谜语:有人发了财,还整夜想成材。打一人名。这个人是你们认识的。学生很快就猜出了是钱老师的姓名。情绪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 最后,艺术的语文课堂还可以让教师发挥自己的长处,弘扬自己的个性。不拘一格是语文课,循循善诱是语文课,水到渠成也是语文课。只要语文教师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以让语文课成为最有灵气、最有情趣、最让学生心驰神往的艺术课。 作者系西坞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