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是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提供的总体概括,是各类为残、老、妇、幼等生理功能受限的社会特殊群体平等、安全、自主、方便地组织开展日常生活的设施与服务。 当前,老龄化社会不断逼近,我们有必要认识到:无障碍设施是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生活和重要设施,绝大部分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都将使用无障碍设施提供的方便,我们应当普及、认识到无障碍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的含义,进而共同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自身的将来。 因为奉化城区的城市生活功能相对集中,人群密集,作为在城市生活的居民,对无障碍的要求相对较高,我们以社区为调研对象,从最后10米来了解奉化城区的无障碍环境,看这些设施能否有效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和一切不方便人群参与社会、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本次调研重点掌握奉化社区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物出入口、楼梯台阶、小区道路、绿地、电梯、公共厕所、停车位等7个方面。调研参考的标准是:《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40-2003、《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 50642-2011。 调研抽取的样本共包括11个社区,78个楼道,建筑建造时间从1992-2014年,从不同大小规模、不同新旧社区建筑物的调查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完善之处: 一、无障碍出入口 条目解释: 根据标准要求,公共建筑与高层、中层、多层居住建筑物入口设台阶时,必须设轮椅坡和扶手;同时除平坡出入口外,在门完全开启的状态下,建筑物无障碍出入口的净深度不应小于1.5m。主要用以方便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在内的人员行走或轮椅通行无障碍设施。 目前状况: 1.约85%的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筑物出入口与地面没有形成无障碍通道。其中一部分为台阶,没有设置坡道;一部分设置坡道,但坡度没有达到1:20;一部分不是台阶,但门槛高度及门内外有较大高差,大于15mm,没有设置斜面过度。另一方面,出入口的平台深度大多偏小,还有不少平台出口存在推开门即为台阶的现象。以上设置会造成让残疾人、老年人开门时就有跌倒的危险,入口台阶使乘轮椅者不便通行与回转,让残疾人、老年人通行更加困难。 解决方案:在台阶处现浇水泥砂浆坡道、定制标准坡度的活动铝合金坡道和安装安全扶手,削除台阶对乘轮椅者、残疾人、老年人诸多不利因素。 2.建筑出入口上没有设置雨篷。根据标准要求,建筑物出入口应设雨篷,雨篷的挑出长度宜超过台阶首级踏步或坡道起点0.5m以上。雨篷能够减少雨雪造成建筑出入口地面湿滑,而对行动缓慢的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人造成通行的安全隐患。从调研情况看,绝大部分小区公用建筑和楼道的出入口没有设置雨篷,而设置的没有超过台阶首级0.5m以上。 解决方案:对建筑出入口上没有设置雨篷的地方增加制做雨篷。 3.开启电子门禁门扇所需力量过大,门扇关闭速度过快。通过以8岁女童试拉,安装门禁系统的95%的闭门器、门扇开启所需力量较大,易造成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无法自主开启门禁门扇。以秒表测试,78%的门扇关闭速度在7秒以内,门扇关门速度过快等现象容易夹伤行动缓慢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造成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 解决方案:对电子门禁系统的闭门器进行调整或更换成电动闭门器。此类开关遇到人时,自动启动遇障碍保护功能,防止夹伤人和损坏门体,开门方式有刷卡、按钮遥控、自动感应等方式,以方便行动缓慢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加人性化。 二、楼梯、台阶 条目解释: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要求,楼梯不宜采用无踢面和直角形凸缘的踏步,防止拐杖拄空和脚被绊倒;靠墙面的扶手的起点和终点处应水平延伸不小于0.3m的长度,用于手在身前撑住扶手方便平移;楼道宽度在1.5m以上的宜在楼道两侧做扶手,扶手高0.85m,供老年人、持拐者上下楼梯时搀扶。 目前状况: 1.80%的社区老年人活动区域楼梯(楼梯净宽>1.5m)只有单侧扶手。 2.90%社区楼道楼梯扶手起点和终点的水平延伸没有或者长度不足,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3.98%的踏步踏面和踢面及楼梯、台阶上行与下行第一阶没有颜色区分和对比,会使弱视者不能分辨楼梯台阶哪个是踏面,哪个是踢面,从而引发脚下踩空,造成人员摔伤。 4.47%的踏面没有进行防滑处理,当踏面湿滑时,可能使老年人和其他人员不慎滑倒,造成摔伤事故。 5.部分楼梯、台阶的栏杆下方未设置安全阻挡设施,不能防止拐杖向侧面滑出,进而导致人员摔伤。 6.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的楼梯、台阶踏步起点与终点没有设置提示盲道。 解决方案: 1.对老年人活动区楼道楼梯只有单侧扶手,没安装两侧扶手的楼梯进行增加安装楼梯内侧扶手,对楼梯凌空一侧扶手高度不标准的扶手进行高度调整,增加新标准高度的扶手。 2.对楼梯、台阶扶手与走廊扶手没有相连接的扶手进行修补连接工作,对楼梯、台阶扶手首尾部没有水平延伸,扶手末端未向内拐到墙,或向下延伸的扶手进行修补连接。 3.对要求做颜色区分的踏面,可以采取安装色带的办法解决。 4.对没有防滑处理的踏面可以安装防滑条。 三、小区道路 条目解释: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第7.1.1设计要求,居住区道路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应包括居住区路、小区路、宅间小路的的人行道。 目前状况: 所有社区道路的人行道均未进行无障碍设计,即无盲道设计;人行道与小区道路的高差较大,没有安装缘石坡道或绝大部分缘石坡道不符合规定要求,与道路的高差超过10mm。 解决方案:按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整改调整。 四、居住绿地 条目解释: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第7.2.1设计要求,居住绿地内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及建筑物类型包括:出入口、游步道、休憩设施、儿童游乐场、休闲广场、健身运动场、公共厕所等。 第7.2.2设计要求,开放式宅间绿地、儿童活动场、健身运动场出入口应设提示盲道。 目前状况: 被调研的社区道路绿地均未进行无障碍设计,特别是儿童活动场、健身运动场出入口均未设置提示盲道;一些绿地中的道路以1-2阶台阶连接,容易踩空并导致轮椅无法通行;一些主要活动广场与相连接的地面或高差大于0.3m,直接以台阶连接,没有设置无障碍出入口,对残疾人以及行动不便老人的活动范围予以了限制。 解决方案:按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整改调整,形成无障碍的出入口和对应的提示。 五、无障碍电梯 条目解释: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第7.1.1条要求,在公共建筑中配套电梯时,必须设有无障碍电梯。电梯选层按键要带有凸出阿拉伯数字及盲文数字及音响报楼装置,以方便视觉残疾者使用。桥厢内设置低位选层操作面板,以方便乘轮椅者使用。电梯设置镜子或不锈钢镜面,轿厢内三面需设高0.9m扶手。 目前状况: 1.电梯选层按键没有盲文及音响报楼装置,桥厢内没有设置供乘轮椅者使用选层操作面板。 2.电梯轿厢内没有设置镜面。由于自行推轮椅进入电梯的,通常都是背向电梯显示屏,没有镜面就不能通过镜子看到电梯运行情况,不能为倒退出电梯做准备。 3.电梯轿厢内没有装安全扶手,老年人及拿拐杖的人在电梯启停造成轿厢抖动时,无处可以搀扶导致受到伤害。 4.电梯门开关的时间间隔过小,基本在10秒以内,可能导致行动缓慢的老年人、拿拐杖以及乘轮椅者进入轿厢时被电梯门夹住。 解决方案: 按要求进行按钮、扶手、镜面改装,对电梯门的感应装置通过电梯主控板进行调整,门开闭的时间间隔设置大于15秒。 六、无障碍厕所和无障碍厕位设施 条目解释: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 50642-2011要求:男、女公共厕所内包括至少一个无障碍厕位、一个无障碍洗手盆;小区公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场地等社区主要配套设施应设无障碍专用厕所。 目前状况: 1.绝大部分社区公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场所有公共厕所而没有无障碍厕所、无障碍厕位,对老年人、残疾人的室外活动时间受到限制,会造成老年人、残疾人不愿出门疏远社会活动。 2.现有的无障碍厕位设计不符合要求: (1)有的厕位面积小于1.8m×1m,不方便轮椅乘者的到达和进出。 (2)有的厕门向内开启,进入后轮椅无法回转。 (3)有的厕门通行宽度小于0.8m,轮椅无法通过。 (4)所有厕门均没有设置可在门外紧急开启的插销,残疾人和老人若出现意外无法及时救援。 (5)部分无障碍厕位没有安装安全抓杆。 (6)部分无障碍厕位的安全抓杆选用材质、安装位置不符合标准。 (7)部分坐便器只安装了单边的安全抓杆,造成乘轮椅者无法靠单根安全抓杆移位坐便器上等诸多不便。 (8)部分无障碍厕位没有无障碍标示,被用作清洁工具杂物间。 解决方案: 空间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对无障碍厕所与厕位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改造。 七、无障碍机动车车位 条目解释: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第7.3.3.1要求,居住区停车场和车库的总停车位应设置不少于0.5%的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若设有多个停车场和车库,宜每处设置不少于1个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 目前状况: 调研现有的居民区,没有一个社区设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为开放商设计之初未予以考虑。而且因停车位比较紧张,物业难以进行调整,无形中对残障人士驾驶机动车进行了限制。 解决方案: 按要求设置。 总之,通过对无障碍设施在奉化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残障人士从家庭走到社会的一步比较难跨出,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努力,推动各种标准规范落实,建议重点抓住以下三点:1.在规划之初考虑无障碍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免造成先天不足;2.对现有条件下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3.不断运用高科技成果进行无障碍环境的建设,进一步构筑奉化的文明和谐形象。 (作者系区残联党组成员冯刘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