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西锦村 走进弄堂的旧时光

    􀴁记者 李露 袁伟鑫

    从奉中社区三眼井向西,过西锦楼,直至西墙弄处,将近300米左右的一条街道便是西街。在解放前,西街一带可谓相当热闹和繁华,是当时奉化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街也称西锦街,是西锦村和正明村的分界线,街北为西锦村,街南为正明村。西街东与县前街相连,毗邻县署和学署,旁有西锦溪潺潺流淌,街上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叫西锦楼,因街得名。西锦楼为过街楼样式,骑街横跨,有一盘梯通往楼上。上得楼来,可凭栏眺望,俯瞰城区面貌。至今西街两旁还有不少晚清、民国时期建筑,如下阊门、祥房阊门、桂花阊门、三眼井等,均分布在西街周边。

    西锦村就坐落在西街北边,它东靠正明村、北靠凤凰山、西南靠三溪村。发展至今,目前全村辖地2.7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00亩,拥有林地528亩,耕地279亩,水面16亩,村民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西锦村以王、俞、周三姓为主,据王氏宗谱记载,王姓在宋熙宁间(1068一1077)由黄岩迁县之双溪,越四世迁此定居。俞姓先祖据史载,迁自邻县新昌。1961年,西锦因地近西锦楼,定名为西锦大队,1983年改西锦行政村。

    城里厢一带热闹繁荣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位于西锦村王家墙弄的桂花阊门,它的建筑格局细部就融入了民国建筑元素雀替、牛腿雕刻人物纹、花卉纹等,手法细腻,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该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究其来历,主人周启祥并非当时有名望的奉化乡绅或民国政要,而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建筑“包工头”。据其媳妇孙能叶老人回忆,周启祥的发迹比较独特,他当时承揽了一系列的建筑项目,如淡游山庄、朱守梅墓庐、周荆庭旧居等工程均为其所建。通过建筑,他从中赚取了不少钱,而后借着机会,他利用余下的建筑材料和手下的施工队伍,修建了自己的这座住宅。

    下阊门的传奇故事要从300多年前的清中期说起。下阊门位于城里厢西锦村西街12号,属清中期建筑。下阊门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占地827平方米,门头施扇面墙,砖雕石雕精美无比,正屋两层楼高,设有上下屋檐,全部面宽六间一弄,其中一步梁及屋檐上部,都雕饰有卷草花纹,非常美丽。居住在下阊门的一位老大爷给我们介绍了下阊门的一些情况。他说,下阊门最早的主人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下阊门主人家或后代子孙,肯定是做官做大生意的人,因为有拴马石和马槽,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户人家是有宝马、奔驰轿车的人物,只不过,拴马石现在都被用作了花坛的挡泥墙,马槽上面种上了花草。

    与这些老建筑相配的是西街旁那些弯弯曲曲,绕来绕去的小弄堂。弄堂看起来窄窄的,笔直地向前延伸,似乎望不到头。两旁是高矮不等的楼房,灰暗斑驳的墙面,掉了漆的木门,无一不显示着西锦是个年轻不再的存在、阅尽世事沧桑的老人。

    7、8月的夏季正是一年最炎热的时节,西街边上的弄堂中,依旧可见一支支乘凉大军。含饴弄孙的中年人抱着自家的娃娃,坐在西锦楼边的长凳上闲话家常;而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就只好搬了把椅子坐在巷子口,歪着头打着瞌睡,偶尔摇一摇手中的大蒲扇;放假了的小孩子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愉快地在弄堂里穿来穿去,奔逐嬉闹……

    位于村中的王家墙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