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偶谈嫁女

    􀴁裘七曜

    十几年前我在武汉工作时,曾买过一本周作人先生所著的《故乡的野菜》。书的内容前前后后也翻过几遍,但可以说又还给先生了。只是,书中有一句俚语至今还在耳边萦绕: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姐姐嫁在后门头。本来住前屋的姐姐,只不过挪移了下位置,姐姐还是原来的姐姐,还是比邻,就像鸡能闻到犬的声音。你在后门一站,清清脆脆一吆喝:“姐!回家吃饭了!”“好——来!”你听到了下楼的脚步声,和那张依旧喜滋滋的脸儿,说不定还拖泥带水跟抱着一溜儿雨后的“春笋”……于是,稀里哗啦地端起饭碗,整家儿,像沸锅里下饺子那么热闹。而忙里忙外的长辈可能是乱了,会假装嗔怪着:“缘进缘出啊,还是嫁远点好,远点亲,你看,你看……现在每天来蹭饭,烦不烦?”那话儿,偶尔也说给落寞的左邻右舍听,像是在安慰他们。而自脸儿,却是喜气洋洋,既像大年三十,又像正月初一。

    偶尔,争执几句后,一天不见后门头响动。这脚,就像踏不稳的脚踏车,歪歪斜斜来来回回踏高翘……终于,憋不住了,对着自己的小儿或者小囡挥挥手说:“去问问你姐姐,今天炖了她最爱吃的红烧牛肉,过不过来?”尔后,自己隐在门后的角落,窥视着。还不够,干脆歪着脖子贴着门根再来个侧耳倾听,心里又在嘀咕着:她应该闻到了炖牛肉的香味了吧,要不,用扇子再扇扇风……直至听到后门头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总算长长地舒了口气,安然又舒坦。而自己,却悄溜去忙碌了。

    这样的嫁女,是偷乐的,脸上总是笑逐颜开;这样的家,是热闹的,就像人民公社大食堂。

    父亲嫁女还算得上有一点明智之举。他把大姐和三姐嫁在方圆300米之内,算不上“后门头”,打个喷嚏也听不到,但有事没事总能每天见见聊聊帮帮。记忆里,那时用水要到村中那口长满苔藓的长井去抬水,家中的水缸是“七石缸”,不知来来回回抬多少回才满。大姐夫见着了,把水桶夺过去,一肩挑一肩挑眨眨眼就满了。农忙季节,也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来帮忙。夜了,常过来坐着,一屋子满满的人,听父亲讲讲古典,聊聊农事儿……

    至于四姐,他们一家去了深圳,在那里安家后也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她基本每年都回,最多时一年回过4趟娘家。她常自诩:我还是比较有乡情恋结的。我窃笑了一下,对一个母亲而言,每天能见到自己的孩子也算不上多。再说了,每个人的生活境况不一样。乡俗有一句叫“萤火虫照屁股”,大意是自己都过得不好,怎么再有可能去照顾好父母。那远嫁的女儿,各种杂七杂八的因素掺和在一起,更别提了。

    俞平伯先生有一句“被窝暖暖的,人儿远远的”,我遐想着篡改一下它的含义:这本来从小到大给你暖被窝的小棉袄,转眼之间,为了她所谓石破天惊的爱情,而远嫁他乡,你舍得吗?尽管她幸福或者安好……你还是少不了一幽牵念。反之呢?

    读龙应台的《目送》,有时真是感慨万千,仿佛看到了年少时无知的自己。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不是圣人,圣人出自腋下。如果哪天我的女儿要远嫁,我肯定会上去追一下!想把她牵回来。真追不上,或者追上了牵不回来,那也就算了。你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