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加北 王红雨 陈海波 通讯员 吴慧 春节刚过,鸡年伊始,全区开展干部作风大整治动员会召开,明确了要锻造“奉化铁军”,担负起追赶跨越的历史使命。 战场,永远是锤炼军队战斗力的最佳场所。对于这支“奉化铁军”,重大决策落实不快、服务保障不优、难题破解不力、规矩不严、干部形象不佳是它面对的“五大战场”。胜利,永远是检验军队战斗力的唯一标准。只有在“五大战场”上取胜,“后来居上、最美最好”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如今,干部作风大整治活动已近一年,奉化撤市设区一周年刚过,这支“奉化铁军”正全面吹响跨越冲锋号,在“五大战场”上向胜利步步挺进。 集中整治重大决策落实不快 作风大整治的成效,最终是要体现在重大决策的落实和重大项目的推进上。今年以来,我区坚持项目化推进思路,围绕整治重大决策落实不快问题,重点推进重大平台突破、招商引资、治水治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治危拆违“五大攻坚战”,努力以作风大整治、大转变确保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西坞是传统水乡古镇,区域内河流密集,治水压力大、任务重。但是一年来,西坞治水干部们以作风大整治行动精神为引领,走遍了街道内每一条河流和每一处小微水体,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创新工作思路,引进水陆两栖挖机、涌浪式瀑气机等新型设备,提升了治水效率;主动加班加点,终于在期限内完成了剿劣任务。其中一名干部还成功入选了宁波市百名“最美治水人”。 这只是我区党员干部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五大攻坚战”535个项目,总体都能按照年初计划扎实有序推进。 在重大平台突破方面。计划今年开工39个项目,截至11月底,27个项目进展正常。在招商引资方面,截至11月底全区浙商回归资金到位60.58亿元,同比增长29.7%,完成年度任务的201.9%。全区新增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273家,注册资金合计362.3亿元,同比增长159.6%。 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截至11月底,161个项目中已开工138个,完工40个,开工率达86%。年内要创建达标的大堰、西坞、溪口三个镇(街道)开工73个,完工34个,开工率达92%。 在治危拆违方面。截至11月底,全区共拆除违法建筑223.13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85.86%,完成“三改”面积199.1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99.16%。中塔区块一期、东苑小区完成签约,花园南山区块拆迁扫尾。中山路东延已全线贯通,长汀路等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文化广场、中山公园改造等项目稳步实施。 在治水治污方面。截至11月底,已开工“零直排区”创建项目205个,完工157个,完成投资11.13亿元。完成污水管网建设40.5公里,完成率115.7%;完成清淤整治138公里,完成率125.45%;关停拆除畜禽养殖88家,完成率100%;完成排污口整治302个,完成率100%。新开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80个。 第二战场 集中整治服务保障不优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重点在服务保障。今年,我区通过大力整治服务保障不优问题,全面提升了干部的干事劲头、能力、作风,营造了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我区每月对141个“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项目跟进督查,针对督查走访中发现的10个进度迟缓项目,先后三次向8个责任单位下发《监督提醒告知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同时,全区已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1068项,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中心受理窗口由174个精减到117个,取消各种证明43项,清理前置中介服务事项38项、条件材料89项、兜底条款67项,让行政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借作风大整治的东风,让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我们大堰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才能提前动工,顺利推进。”大堰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大堰镇从今年5月起,陆续提交了线乱拉整治工程、“竹园”改造工程等7个项目,总投资近1700万元。按原审批程序,每个项目需50多个工作日。在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后,每个项目的审批时间缩短至不到30个工作日,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 第三战场 集中整治难题破解不力 曾经,因制度不健全、监管存在漏洞以及“新官不理旧账”等思维影响,一批“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历史遗留”是个中性词,但绝不是问题长期存在的“护身符”。今年以来,以作风大整治为契机,全体干部树立了“产生历史遗留问题不由我,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有我”的理念,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依法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年初,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我区对现存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展了两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大排查,最终确定164件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区级问题82件、镇级问题82件,并将82件区级历史遗留问题划分为疑难问题15件、复杂问题16件、一般问题51件。 在此基础上,我区逐一研究制定了破难方案,并紧盯包案领导工作推进情况,以倒排时间的方式督促各单位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破解工作。并对破解过程中法律及政策的适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核,力争将问题件件办成铁案,防止因工作瑕疵导致新问题产生。 截至11月底,82件区级历史遗留问题已破解65件,破解率79.3%;82件镇级历史遗留问题已稳控81件,化解稳控率98.9%;省级1件、宁波市级10件重大不稳定问题督办件已全部破解。1-11月,共受理初信初访539件/1790人次,其中集体访72批/971人次。截至11月底,共化解486件,化解率90.2%。 今年3月,因所购房屋迟迟未能交房,王某曾向省领导进行信访。“要把新问题化解在当下,不能让其成为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以此为准绳,相关部门立即对其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该问题不是个例,同样因该问题导致利益受损的群众不在少数。于是,区领导亲自挂帅,并多次到现场召开督察推进会,听取汇报,研究措施,提出方案,督促进度,同时,相关部门多次与房产商、工程队和业主等群体进行沟通交流,及时通报工程进度。最终,该房屋于11月前顺利竣工交付,王某对此表示满意,该信访事件也得到彻底化解。 第四战场 集中整治规矩不严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纪律和规矩,为干部干事创业和权力健康运行划定了清晰边界, 破除了各种为所欲为的私心,树立了秉公办事的公义。可以说,规矩不严,既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 通过建立干部作风“红黑榜”,我区今年提拔了一批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实绩明显的干部,并处理了一批作风不实、贯彻不力、执行缓慢的干部。 一批长期扎根基层、作风优良和工作成效突出的干部被列入了干部作风“红榜”,被提拔或转任至重要岗位。与之相反的则是干部作风“黑榜”。今年10月,我区一干部在处理百姓信访问题时,方式简单,敷衍了事,最终导致事态扩大。因其工作作风不扎实,遇事处理方式死板,且没有负责到底的担当,他被列入了干部作风“黑榜”,并被调离了原工作岗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大党员干部对干部红黑榜制度的出台纷纷叫好,既感到了动力也感受到了压力,区直部门的一位干部评价说:“红黑榜的推出,为我们党员干部的作风竖立了一把标杆,优者上,劣者下,在以后工作生活中,我们将更注重作风形象”。 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则打通了部门之间、部门与镇(街道)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干部科学有序流动。“今年以来,经过作风大整治行动,我区重视基层的导向进一步确立。”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悉,此次跨部门竞岗,像岳林街道综治办副主任、大堰镇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裘村镇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岗位,分别有8人、7人、6人报名,基层岗位受到热捧。裘村镇一位干部说,“原以为裘村位置那么偏僻,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这个岗位又是基层一线,没什么人会来。没想到居然有6个中层干部‘抢’着要来。作风大整治真让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 第五战场 集中整治干部形象不佳 形象是反映党员干部作风的最直接体现。干部形象不佳是我区的一个顽疾,长期受到百姓的诟病。通过集中整治,全区干部形象有了明显转变,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也让全区上下的心集中到了干事创业上,为全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区对公款存放、津补贴发放和“四不”承诺等进行了专项巡察。其中,针对党员干部日常生活中拖欠物业费、违章搭建、搓麻将等不良行为,开展了“四不”自律承诺专项巡察,共发现百余名机关事业干部拖欠物业费,违章搭建10余起,3名事业人员参与打麻将赌博。目前拖欠的物业费已基本缴纳到位。在津补贴发放专项巡察过程中,共发现事业人员绩效考核奖参照公务员发放、借调人员参照镇(街道)发放补贴等问题25个。通过专项巡察,目前已累计落实整改措施180条、完善制度18条、问责处理63人。 针对存在的违规经营和违规出入境等问题,我区于今年3月和5月,前后两批对部分党员干部违规兼职和违规出国(境)行为进行督查。截至目前,累计问责处理121人。 家住东郡尚都的小陈是一名公职人员,今年初,他曾与物业发生过纠纷,就一直没有缴纳物业费。开展作风大整治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上交了物业费。他告诉记者,对物业管理不满意,不应该采用拖欠物业费的方式对抗,而应该通过成立业委会,并通过业委会合法合规地对物业进行管理和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