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1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缪家村走到大观园的纸鸢匠人

——记“曹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缪伯刚

    􀴁记者 景小芳

    草长莺飞二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提起风筝,浮现在眼前的总是湛蓝天空中那抹绚丽的色彩,借着人们手中线轴的收放而随风摇曳。发源于北京的“曹氏风筝”因传承曹雪芹的风筝技艺以及著书授艺济世救人的人文传统而得名,迄今四代,成为中国民间风筝艺术四大门派之一,并于2011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缪伯刚,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奉化人。

    寻梦风筝 执著笃行

    “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半瘦燕象征青少年,小燕代表小童,雏燕模拟幼儿……”2月6日,在莼湖镇缪家村举行的国家级非遗“曹氏风筝”传人返乡联谊行活动上,缪伯刚向记者展示他制作的“燕子家族”。

    缪伯刚1981年出生于缪家村,从小生性调皮捣蛋。谈及风筝缘,要从20多年前说起,“小时候只有风筝能够让我安分些,6岁得到了父亲用报纸和竹条糊成的黑白风筝,从此放飞了我的风筝梦。” 缪伯刚记忆犹新,自己痴迷于研究风筝制作,小学时代就摘得了奉化中小学生风筝比赛第一名,在中央民族大学上学时遇到了“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孔祥泽先生,随后拜其子孔令民先生学艺,开启了与“曹氏风筝”的一段不解之缘。

    “风筝艺术风格分为南派北派,不同流派有不同风格。”为了深入了解风筝,也为了瞻仰各个流派的风筝作品,缪伯刚一到课余时间就出去拜访各个流派有名的风筝艺术家。2014年,缪伯刚随曹氏风筝一同入驻北京大观园,成立工作室专心做风筝。

    传承梦想 开花结果

    “‘曹氏风筝’延续至今,我深知要负起传承责任,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模式走。”作为新时期的青年非遗传人,缪伯刚感到身上肩负的使命感,要把热爱转化为传承。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缪伯刚学习着开辟不同的推广平台。经过多年磨砺,将曹雪芹风筝与互联网嫁接,开设了“风筝寻梦”网上商城, 销售各式各样的风筝以及风筝衍生品。此外,缪伯刚还创办了风筝寻梦俱乐部、曹雪芹风筝创客空间、南鹞北鸢手工艺合作社等组织,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可以在此找到归属感。

    让承载厚重中国传统文化的风筝走出国门,成为了缪伯刚的一大期冀。2000年以来,缪伯刚多次应邀赴马来西亚、澳洲、俄罗斯、西班牙、韩国等地参加国际交流,并将“曹氏风筝”代表作品在不同场合亲赠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克、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等,受到各国领导人的欣赏和鼓励。此外,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对其及风筝艺术进行过报道,这让缪伯刚感到格外振奋。

    这次返乡联谊行活动上,缪伯刚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各地风筝的种类有很多,但‘曹雪芹风筝’寄托的济世救人的人文情怀是不可替代的。”缪伯刚说,“我希望通过在家乡设立‘曹雪芹风筝’展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进来,促进奉化人文风貌文化经济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