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1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松阳过年

    􀴁纪红深

    根据传统习俗,女儿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要随她夫君到他老家去过年。为了这个年,小两口和亲家都相继早早发出了邀请,经不住一再邀请和“诱惑”,顺水推舟地答应了,不如去松阳感受一个别样的年味年俗。

    当日下午,乘坐女婿车上路。一路上小两口轮着开,经过近4小时车程顺利抵达了松阳县城。女婿父母已早早迎候在大门口,七手八脚地帮着搬下了带去的年货,就此拉开了到松阳亲家处过鸡年的序曲。

    和松阳大多数人家一样,亲家的门口在腊月廿九也早已挂上了灯笼、贴好对联。

    亲家为这个年夜饭,整整备了两大桌,还把他夫妻两边的兄弟姐妹都聚在一起,女婿的外公外婆也来了……姑兄嫂、叔伯母先一步到,七手八脚地齐帮忙,分工合作氛围浓浓。

    唉,真叫个热闹非凡,我好久没感受这种浓郁的传统气氛与亲情了,让人好感动。聊间,听亲家公说他们年年如此,往年儿子的奶奶健在时都是摆上三大桌的,今年还算少点了。在我看来,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固然令人看重,但是更为看重的是“团圆”两字。吃完年夜饭才叫“分岁”,就是孩子们又长一岁,大人们又老一年了。所以无论是在外供职、求学,还是做生意的,除夕前都会往家赶。

    亲家母开心地说,过年就是要有个过年的样子。让小孩子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拿压岁钱,可以和家人团聚。她加重语气说,最重要的是过了一年,就意味着新的开始,新年就会有新气象,这是松阳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自己的鼓励。

    松阳人的年夜饭不管有多少山珍海味,春节的餐桌上,有三道菜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黄米果、山粉丸、八宝菜。如果离开了这“老三样”,就不成之为松阳人的“年夜饭”了。

    山粉丸的香气透过蒸笼在厨房弥漫,亲家母将腌白菜、冬笋等各种素菜分别入锅炒熟,再混炒成令人垂涎的八宝菜……刚落座的女婿就忍不住感慨:“这才是回家过年想要过的年味啊。”

    当然,今年的餐桌也悄然地增添了宁波“元素”,我妻子也是家务一把好手。她拿手的咸菜笋丝大汤黄鱼和宁波汤圆等也端上了桌。席间的我仔细听大家交头接耳地聊天,但却没能听懂完整的一句松阳话。在我看来位于浙西南松阳的本地方言,这是一种深奥的语言,带着粗砺的音调,语调急速转弯,弥漫或涌动着浙西南溪流的急促,在我耳边飞速旋转,只是难以听懂其中任何一个字或词。

    除夕餐桌上,与松阳亲戚的交谈话茬儿,大多是松阳的食文化为主,在酒杯不断交碰和互相祝福声中,气氛热烈,其乐融融。从细微观察中还发现,几乎所有松阳人很少有把筷子伸向宁波“海鲜”菜,即使个别食用,也是带好奇或少量落几筷,他们的热衷或兴致还是松阳自己的食谱上,吃得津津有味。宁波“海鲜”在此受到了“冷落”,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确,地域影响和改变着在其环境下生存的物种,真可谓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特定环境长期生活状态下,思维和行为习惯会逐渐形成特有的风格与方式。

    松阳无论是逢年过节或平时,依旧有这样群聚近聊的习惯。一家开灶,就招呼夫妻双边的兄弟姐妹都一起过来,依旧保持着一家有难全家帮的热情,仿佛我儿时在奉化溪口的岁月情景。

    松阳的传统过大年,从年三十贯穿至正月十五,从拜祭、请年神、迎财神、祭祖这些祈福活动,到乡间农民传统式打米果、做山粉丸、炒八宝菜,还有打麻糍、做豆腐、做千层糕及舞龙灯、狮子灯和“松阳高腔”等,每天上演不一般的欢乐“节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