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缕乡愁一份情愫

    􀴁沈永明

    日前,奉化老年大学“红桑榆”文学社10多位成员集体创作的《乡愁》一书出版问世,它不仅凝结着一群饱经风霜的老年学员的心血,更是承载着葛岙水库建设区所涉自然村落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失去的不再失去,挽留那无法挽留的乡愁。

    在不久的将来,奉化尚田镇区域将建起一座总库容4095万立方米,集防洪、供水、灌溉、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中型水库,再次奏响奉化水库建设的美妙乐章。但得而复失的是,库区内千百年来形成的排溪、沙栋头、葛岙、下蒋等自然村落也将从此消失在奉化的版图中。

    毫无疑问,随着水库的兴建,库区村民的迁居和村落的消逝已成必然,而自然村落是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栖息之地,更似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在奉邑大地上熠熠生辉。正如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先生所言:在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民族的终极价值观,有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审美,有我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必须保留和传承,不能失去。

    带着责任和使命,老年大学“红桑榆”文学社全体成员尽管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他们步出课堂,服务社会,秉承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精神理念,深入库区一线,用双脚丈量临将迁移的自然村落,在那里走访知情人士,寻觅历史古迹,查阅族谱资料,聚焦热点人物。他们以挽留和传承自然村落的古文化元素及现代文明成果为己任,走村入户,调查相关资料。自2016年起,为了完成目标任务,他们事先制订采访计划,编制采访提纲,细化分解采访任务;他们克服年老体弱、酷暑严寒、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不辞辛苦,迎难而上;他们反复调查核实每一项细枝末节,白天现场走访,晚上整理素材,还把形成的初稿及时送交采访对象仔细审核,以求材料内容的包容性和真实性;无论是下村采访、外出调查或是复印材料,均自掏腰包,自费买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过为期两年的辛勤付出,《乡愁》终于组稿成书。

    作品以各村落条目为序,全面展示村容村貌、历代名贤、古迹景观、神话传说和感怀随笔。伏案细读本书,从中探寻到自然村落的历史轨迹和人文发展脉络,领略到当代致富带头人的奕奕风采。书中大量篇幅记录着各村的历史渊源,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郁的古文化元素和现代文明讯息。《乡愁》从史料记载和家族宗谱中反映村落的形成和演变,从穿越时空中解读故土的繁衍生息和乡土风情,从古迹遗址中欣赏祖先用勤劳和智慧积淀的璀璨文化,从历史视角中发现先人们生产生活的发明和创举,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中展示有识之士的创新创业精神。不失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较为系统详实的地方史料。

    诚然,建库移民后,库区内的自然村落难以在实体功能之上得以“复活”和“复制”,但它所形成的固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终将被人们通过影像和文字记录得以复元和传承。“红桑榆”文学社成员不为荣誉,也无意掌声,怀着人生的梦想和追求,肩负历史的责任和使命,用颤抖的拙笔书写历史的文脉和精彩,保护和拯救自然村落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在孜孜不倦的笔耕中,既实现了自身晚年的价值,发挥了尚存的余热,也为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释放出潜在的正能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