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2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邂逅袁家岙

那沿溪而生 傍溪而居的一方地

    春天盛开的花

    幽深小径和老步阶

    紧闭的柴门

    溪水石阶

    无人居住的老房子

    门外石墙

    窗台一角

    􀴁记者 康新欣

    在萧王庙街道西南处有一个小村落,它不似寻常村子,一户户人家与房屋密集地坐落在同一处,而是沿着一条小溪,傍溪而居,一路蜿蜒绵长,直至山的另一边。

    这个村子有着一个很平凡朴素的名字:袁家岙。乍一看,完全无法让人联想到,这样平平无奇的名字,竟是一个那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沿着萧王庙街道的萧云路一路往前,不用多久就可见一个牌楼,边上是一座红色的庙宇,牌楼和庙宇上都写着“杜嶺”二字,牌楼上题着一副对联“修竹虬松竹隐凤凰松伴鹤,苍山秀水山藏雪豹水潜龙”,从牌楼进去大约1公里的距离,便是袁家岙村了。一开始觉得很奇怪,牌楼上为何会写“杜嶺”?明明看起来和袁家岙是毫不相关的两个名字,又有何渊源?而且牌楼和村落为何又相隔这么远?

    据村里的一位老人介绍,原来袁家岙的先祖是在北宋时期从河南汝南一带迁居到此。宋仁宗时期,河南有一人到新昌做了3年县令,期满后,也没想着回去,便定居下来。后来,遇到3年旱灾,不得已从新昌迁至了袁家岙。只不过一开始他们是定居在杜岭一带,随着人丁繁衍兴旺,村落便慢慢转移到了如今的袁家岙。

    过了杜岭,车子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春天,是一切生命盛开的季节,山间成片的毛竹长出的新叶显得更加翠绿,偶尔河边还有几株从岩壁里长出来的白色玉兰,点缀得山路和微风都充满诗意。

    袁家岙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村庄,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村子的房屋全部傍溪而建,沿着水流的方向,呈带状分布。从杜岭进村到村末,全长约5公里。18年前,袁家岙还没有修水泥路,村里只有一条1米多宽的石板路,贯穿全村。小路边上就是溪流,溪水清澈见底,在岩石间迂回穿流,最深处的水潭能漫过一个成年男子,走在路边,若不留神可能便会失足掉下,颇有危险。水潭还有一个十分优美的名字:月瓜潭,因为月亮倒映在水里时,水潭显得更为透彻幽深,所以以月命名。

    后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或是邻村的人需要路过袁家岙,那一条1米多的小路再也不够用了。于是,村民开始商量着修起了水泥路,你出一份钱,我出一份力,在众人的集资努力下,成功在溪的另一边修了一条通途,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再后来,村民们在路边也开始造起了房子,将原本的崎岖不平的山,慢慢捋平,一石一木地堆砌起了他们的新生活。

    但岁月如流水。如今沿着小路前行,旁边随处可见破败的老屋,木门紧锁,透过门隙,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多年前安居于此的人们,在屋子里烧水、做饭,闲暇之时在门边晒着太阳又或是对月当空,岁月在这里显得那么温柔漫长。

    历经风霜的袁家岙不再有以往的繁盛,被时间渗透过后,留下的是历史的斑驳。曾经有着近1500余人的村落,如今只剩400余人,热闹过后,一切都归于平静。生活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也守着这山、这溪过了一世。曾经的上千间屋子,如今一眼望去,看到的却是一堆残破的木板。院子里的藤蔓已经爬上房顶,围墙外的石头已经碎裂,老人说,这些屋子大多是已经没有主人了,它们只会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破,最后慢慢消失。如今,村里鲜少能看到年轻的面孔,曾经不绝于耳的孩子们的嬉笑声似乎也跟着销声匿迹。年轻人离开了村子去城市打拼,过节时或许会回来看看;而有的老人离开了这里,却再也回不来了。

    袁家岙四处环山,山上是成片的毛竹。路边,不时能看到有村民用毛竹条做着一些竹制品,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当然还有毛笋等,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袁家岙除了其自身外,还有象鼻、大竹岭头、马龙坑和戴家共5个自然村。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只要有人可以说得出关于这几个村子的顺口溜,就可以在袁家岙的5个村里吃住自如,因为只有自家人才说得上这顺口溜,所以一定要好生招待。但这顺口溜随着时间流逝,已经渐渐失传。

    沿着马路随意走走停停,用心去体会袁家岙人曾经的繁华与生气。在溪河之间,架着几座桥,或石砌或木搭。其中最有名气便是“双桥”,双桥并非桥名,而是因一横一纵的“桥棚头”和“小桥头”两桥紧紧相连而得名。

    其中桥棚头最与众不同,桥身长约13米,宽约8米,但整座桥身却没有用到任何钉子固定,全部用树木搭建,历经百年,仍安然地卧在溪上。它见过袁家岙最繁华鼎盛的模样,也陪伴她走过千载风雨,人虽已非,物却还是最初的样子。

    桥下,一位老妇悠然地摆弄着竹条,不被外界打扰,阳光透过缝隙在地上投射出黑白相间的阴影,自成一幅静谧的油画。在桥上倚栏而望,一边是延伸到视线尽头的蜿蜒山路和溪流,另一边则是寻常巷陌里的人家生活,淡淡的烟火气息,仿佛在翻阅一本沾满了灰尘的老典籍。桥栏处,放着些许村民劳作的工具,手推车、锄头……村里的老人说,十余年前,还有摊贩在桥上摆摊卖东西,蔬菜、小吃……曾经,这里是袁家岙最热闹的地方,小孩在路边追逐嬉戏,大人坐在桥上闲话家常。日落时分,还能望见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在山上劳作的人们各自归家,看起来一切都那么美好。

    也许曾经,有个心怀情愫的人在桥上远远望着自己向往的方向,或未来,或某个人,又或者桥上的人也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如同诗里所言一般,“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如今的桥棚头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木头已经褪色,桥上再不复往日的光景。路边已经开了小卖部,对村民来说,是更加方便了。每天早上6时多,外村的人会挑着蔬菜在桥棚头处吆喝,7时左右,又匆匆离去,周而复始,倒也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迂回曲折的步阶,错落有致的老房子,袁家岙的每一处都显得那么诗情画意。月瓜潭、十八步阶、双桥、老房子和玉兰花……走着走着就仿佛进入了画中之境。旧时故里草木深深,雨落纷纷有人独守孤房,桥边的泥里盘踞着老树根,这大概便是对袁家岙最好的写照了吧。

    小名片:

    袁家岙隶属于萧王庙街道,位于萧王庙街道西南方。袁家岙历史悠久,袁氏祖宋仁宗时从新昌大市聚迁于此。袁家岙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东西走向,村落建在山麓棠溪沿岸狭长地带。这里四季分明,因受高山影响,气候比平原地区稍冷,村子周围皆是山峦,山上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全村共有毛竹林7000多亩,村里林副业加工制造业较多,如竹笋、毛竹等,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