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1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初探

    􀴁邵冬女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性形成的标志之一,是个性得以整合、统一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与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包括三种主要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幼儿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无到有并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幼儿5个月前,自我意识未形成。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存在,所以会吃自己的手、脚……随着其动作的发展,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的关系,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幼儿正确使用人称代词“我”是其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感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小班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那么,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建构积极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呢?我们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发现了以下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强化幼儿对自我的认识

    对自我的认识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行动的意识以及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认识、了解“我”的特征,提高幼儿对自我的认识。

    初生婴儿无自我意识,直至三岁左右出现了“我”的概念,但是此时自我意识是非常朦胧的、低级的。因此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独特性,逐步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非常重要。

    (一)认识自己身体各部位,初步学习自我保护

    我们开展了“小手小脚操”“点五官”等游戏,逐渐帮助幼儿认识自己身体的口、鼻、眼、耳等五官和手脚等部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对自己身体保护意识较差,经常用手指抠鼻孔和用脏手揉眼睛等,给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如保护五官宝宝、牙齿白又白等,逐步引导幼儿学习保护自己的身体,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二)引导幼儿用言语表达“我”的身体状态

    幼儿发展水平不一致,有些幼儿会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身体内部的状态。例如,根据自己身体的不同状态说“我冷”“我饿了”“我要小便了”等等。而在小班幼儿中,一些刚入园新生和胆小的幼儿不会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身体需要。例如他有尿意了,却不敢说,结果尿湿裤子。所以,我们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生活环境,运用主动询问和表扬鼓励的方式,引导他们将身体的状态和需要,大胆说出来。

    (三)将名字与身体联系,强化“我”的概念

    在三岁左右,幼儿大多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例如老师问:“这是谁的玩具。”他会说:“宝宝的”而不会回答“我的”。为了强化“我”的概念,把其过去已经形成的用第三人称的名字(宝宝)的固定联系打破,代之以新的联系(我)。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我”的活动。例如,结合故事《给我》,帮助幼儿知道自己称呼自己叫“我”,而不是说“你”或自己的名字。语言活动让幼儿讲述“我会……”当幼儿开始掌握“我”的使用场合时,其自我意识已经发生质的变化。

    二、丰富幼儿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成功感、失败感等都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一)最大限度使幼儿获得成功感

    幼儿年龄特点之一就是好奇,他们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周围的世界。而且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常常会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事物。

    为了满足幼儿成功感的获得,我们尽量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尝试、体验成功。例如,在玩水活动中,我们提供小碗、海绵、毛巾、棉花等不同材料,鼓励孩子大胆选用不同的材料来运水。不论孩子能力强弱,他们都有机会来尝试,体会用不同材料来玩水的乐趣。在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同时获得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和鼓励。

    (二)引导幼儿在自我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幼儿期的自我评价特点有:评价的内容是某个具体行为、评价易受到成人评价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

    因此我们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应该具体、公正,应具体指出哪件事做得不对或哪个地方做得好,而不能“你真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了”这样一概而论。孩子就是在成人恰当的评价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一个经常得到成人积极、公正评价的幼儿,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一种积极的看法,能树立自信心,克服种种困难。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方法和内容。

    (三)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消极情绪

    每一个幼儿都拥有自己多元化的个体需求。当生活里的某些事与其个体的兴趣、需要和愿望不一致时,幼儿就会产生抵触、拒绝、哭闹等消极情绪。例如幼儿不能玩到同伴手中的玩具,他会哇哇大哭或因抢玩具而和同伴吵架。我们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与幼儿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消除心理障碍,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尝试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引导孩子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我们经常帮助孩子通过哭、诉说、运动等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三、发展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时,幼儿思维特征是典型的“自我中心”,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当今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中冲突较多。为此,我们对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特别关注。

    (一)在社交情景中,提高幼儿自我约束力

    自我约束能力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发展的。为了提高幼儿自我约束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每一个契机进行强化。例如引导幼儿体会别人的情绪,训练幼儿移情能力。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幼儿在与人、事、物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随之建立和形成起来。

    (二)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自我控制力

    实践证明,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我们积极营造游戏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借助游戏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例如:在“医院”游戏中,当“病人”的孩子希望快些轮到,而当“医生”的孩子必须要坚持给“病人”看病,“病人”没看完不能离开岗位。因此,当“病人”和“医生”的孩子必须控制自己不耐烦的心理,坚持到看完“病”,以此强化幼儿掌握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优化的环境,树立幼儿自尊和自信,发展幼儿的社交能力。同时,引导幼儿不断强化自身的独立地位,积极支持幼儿合理的自主活动,给予幼儿实现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自觉性,促使小班幼儿建构积极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作者系西坞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