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余 宗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从古到今、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文献,它是村庄历史和乡村文化的载体。在当代,宗谱可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展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在马夹岙村,有这样一位不畏艰辛、热心宗谱修撰的修谱人,他叫马仕存。 醉心故土 辛苦修谱 今年76岁的马仕存,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离开了马夹岙村,1968年退伍后一直在南昌工作。2003年退休后“落叶归根”,回到了生养之地马夹岙村。 尽管在外奔波多年,马仕存依然对故土有着割舍不掉的深厚感情,“马夹岙位于莼湖镇西南,三面环山,风景秀丽,建村至今已有800余年。村民以马姓居多,占到总人口的70%。在当今日渐富裕的时代,文化思想日益繁荣,激发了村民们对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宗谱作为一种氏族文化的载体,不少人开始认识到续修宗谱对传承历史文化和乡村文明的重要意义。”马仕存说,马夹岙马氏族谱曾经修订过2次,因为火灾等原因分别在洪武年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烧毁,一直到2014年,修谱事宜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马仕存凭借着老一辈人为数不多的初中学历,以及年轻时担任办公室主任积累的文字功底,被村里推选为宗谱的编撰者之一。修谱其实就是编修村史,如何衔接这段断档的村史,成为横亘在马仕存面前的一道难题。 幸运的是,马仕存在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时发现了一些马氏宗谱的手抄卷。在手抄卷的基础上,结合村民的口述,马仕存将村民的家庭成员情况、每个人的出生年月、经历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进行逐字逐句地校对,务必做到准确,不重不漏。余下的时间,他就坐在村委会提供的办公室里专心修谱,起早贪黑,不论寒暑,一修就是2年半。凭着一份浓浓的修谱热情,终于在2016年6月完成了几十万字的资料编修工作,整理成五卷宗谱。 没有人知道,马仕存为了这本《马夹岙马氏宗谱》花费了多少心血。“我以前的视力很好,后来因为修谱长时间校对文字,眼睛都看花了。”马仕存说。 因为编修宗谱的缘故,马仕存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成了村里的“文化达人”。如今马夹岙村正在建设雕刻文化展览馆,马仕存也帮忙出谋划策,并充当起了管理员。 义务建档 修好村史 去年,区档案局和奉化日报联合开展“千村档案”建设工作,选中了23个历史文化村落,马夹岙村位列其中。为全面盘底清查,建档存史,马仕存不辞辛苦,义务帮忙了3个月,免费出资搜集资料、无偿解说,为采访记者无偿提供现场指导、向导服务,甚至连续几天深夜整理村民口述记录,熬得眼中布满了血丝。 “村史内容详略得当,还原历史事实较为全面,看得出作者花了不少功夫。”区档案局一位领导对马仕存参与编写的马夹岙村史资料予以好评。 “村史是村文化,编写村史,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村文化。”马仕存说,正是这个理由,让他乐在其中。目前,马夹岙村的档案资料都已被录入到了省档案局的“千村档案”管理系统,纸质文字资料归档成卷,纸质照片按规范形成了照片档案,也形成古村马夹岙的多样性原生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