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珞 通讯员 邬锡明 本报讯 5月1日,奉化最后一名黄埔老兵杨竞在老家裘村镇杨村平静辞世。 昨天下午,区委统战部副部长竺丰来到杨村慰问杨竞家属,并带去了在杨老生前为他制作的影册。在村里的祠堂,杨老的两个儿子,69岁的杨远上和59岁的杨远明告诉记者,父亲是4月中旬因骨折入院,5月1日下午病情突变,转至家中后,于当天下午1时45分左右去世。 杨竞,1923年出生于裘村镇杨村,上世纪40年代初毕业于奉化中学。1941年,考入黄埔军校,为军校江西瑞金三分校18期(工科)学员,当年500多人报名,仅取18人。1944年毕业后被分配在驻浙88军服役,在丽水一带抗击日军。作为工兵,主要任务是为战斗部队提供保障,修筑阵地、架设桥梁、修复毁损工事等,既能画设计图又能计算工程数据的杨竞担当起重任。3个月后,由于表现出色,他第一个被提为排长,兼任连副。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谈判破裂后,杨老不愿参加内战,就选择脱下军装,先到上海做训练青年工作,后到九三学社主办的新闻学校进修。解放后,先后在奉化城关第一小学和尚桥中学、溪口中学工作,1980年退休。 “父亲常说,他们这些能活着看到抗战胜利的,真的是非常幸运。其实,那些牺牲的烈士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杨远上告诉记者,杨竞从来不曾忘记,黄埔时期他的几位生死之交。晚年,他依然记得,战友当年相赠的一首诗:“男儿有志出乡关,志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杨老的孙女婿郭东升告诉记者,25年前,杨老开始“纸上谈兵”,2014年1月,他向区档案馆捐赠了《兵法漫谈》手稿2册,一共15篇文章5万字,这是他通过对《孙子兵法》的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抗战经历和戎马生涯,记录的13篇心得注释。前几年,他还将自传捐给区档案馆,“读过他的自传,觉得那个年代,爷爷这批人真的怀着赤子之心!”郭东升说。 竺丰告诉记者,奉化黄埔老兵的最近一次聚会大概是两年多前,当时还有6位老兵赴甬参加了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聚会。 区红十字会博爱志愿服务队队长缪亚春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他们就定期关爱抗战老兵。去年12月9日,另一位黄埔老兵江辅芳才过世,她说,“黄埔老兵走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