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0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夸夸奉化毛竹

    􀴁王昌华

    我的老家湖桥头村,旧时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是竹林,多数是金竹,少数是苦竹,四季翠绿,掩映农舍。村西紧傍竹林还有个面积30亩大的湖桥湖,波光粼粼,环境十分优美。春天,竹笋满园,生机盎然,父亲天天去挖笋,挑到街上去卖。夏天,大人们都到竹林午休乘凉,小孩则玩爬竹,很有趣。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们猜谜语:“小时裹头包脚,好吃不好用。长大披头散发,好用不好吃。”我们猜了一会猜着了:“竹、笋。”母亲很是高兴。大一些了,知道奉化原来有很多竹,尤其是里山的大毛竹。1956年夏,奉化刮12级台风,发大水,从山上冲下来很多毛竹,村民们涉水去撩了很多,堆满道地,至今印象深刻。

    奉化多竹。一是竹林面积大,奉化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全市11个镇(街道)都有山,山上都有竹。尤其是溪口镇、大堰镇、尚田镇和萧王庙街道,群山连绵,层峦叠嶂,是竹的海洋。山区有不少村还以竹命名,如大堰镇的大万竹村(今大堰村)、小万竹村(今万竹村)、竹林村、箭岭村(多箭竹,故名)、白竹岗村、拜竹岭头村、富竹畈村;溪口镇的斑竹村、葛竹村、金竹地村、竹坪村、油竹坪村;尚田镇的塔竹林村、箭竹岭村;萧王庙街道的大竹岭头村等。平原上很多村的周围也是竹林,如尚桥村、明化村等等。二是竹子品种多,主要有毛竹、龙须竹、黄壳竹、乌竹、鳗竹、红壳竹、金竹、雷竹、苦竹等。其中毛竹占大多数,都生长在山区。我区海拔680米以下低山丘陵基本上属红壤土类,大多为黄泥土,磷素含量低,其他养分高,呈酸性,很适宜毛竹生长。石门村的毛竹特别粗大,如同屋柱,称大毛筒,明、清时已闻名全国,是奉化特产。清代奉化三石村人赵霈涛作有石门《竹枝词》:“石门种竹赛淇园,最大值银七八元。尺六寸名栖凤竹,五枝价作一枝论。”上世纪30年代石门的大毛竹就远销天津等地。1945年嵊县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用500公斤稻谷向石门村采购了一株眉围53厘米的大毛筒,立为旗杆。1957年石门村把一支高24米、眉围54厘米、重125公斤的大毛竹运往北京,在全国农业展览会展出。

    奉化人都爱竹。竹子四季苍翠,婆娑多姿,使奉化山更青,水更秀,村更美,充满生机。竹子中空有节,坚韧不拔,耐严寒,斗霜雪,象征君子气节。竹子又象征平安,有“竹报平安”的祥瑞气象。宋代文豪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奉化历代文人们也都以村居周围有竹林而自豪,多有诗作赞美。如清代斑竹村文人王秉琳作《斑竹成文》诗:“参差秀竹出人寰,遥列纷披绕屋间。岂是钟灵斯地最,先分点缀此君斑。妆添霞照轻罗美,笑看风来碧玉弯。节劲何妨霜且雪,长与松柏共班班。”民国才女、教育家、大堰人王慕兰作《万竹清风》诗:“寒碧萧森粉节新,村居竹里绝红尘。此君潇潇能忘暑,才信清风若故人。”文人李含章作尚桥村《绕境修竹》诗:“栽竹真周到,深藏境弥奥。我在此中居,日听平安报。”还有人甚至将自已的别墅建在竹林中。如元代两湖(今跸驻)人陈子翚,曾任上虞教谕,退隐故里,就将别墅筑在竹林里,并题名为“竹素园”,与亲朋文友吟诗其中。连山大周村的周姓太公也将别墅建在村西竹园中,文人王士元作诗曰:“上公别业傍溪陬,万挺琅玕竞素秋。月下蹁跹珠凤舞,云间汗漫玉龙游。篱边缭绕东西径,仙槛参差上下楼。自是圣朝多雨露,故令丛翠比丹丘(仙境)。”江口街道浦口王村旧时有文人把书斋设在浦口九曲河边的竹林中,有诗人作《澳绿斋中》诗:“九曲斋中课读书,尤将绿竹解空庐。不然纵有便便腹,君子其人正弗如。”

    竹多则笋多,奉化每年春季盛产竹笋。最多自然是毛笋,奉化的黄泥拱笋又白又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山珍佳肴。王慕兰作《石门竹枝词》云:“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毛笋还可以晒笋干头,即将鲜笋剥壳、洗净,用大锅煮熟后晒成干,又白又香。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二·竹笋》中将其美称为玉版笋。笋干烤乌狼鲞和肉是奉化的一道名菜。即使是笋衣也是值得珍惜的,将鲜嫩的笋衣与切碎的雪菜咸齑拌在一起煮一下,晒干后就成了笋肤梅干菜,吃时蒸一下,香喷喷,味道好极了。羊尾笋干是奉化山区的特产,早在南宋时就生产,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是选用笋条肥壮、肉膛丰满的龙须笋、乌笋、黄壳笋、红壳笋及雷笋、鳗笋等小竹嫩笋加工的。形似羊尾,清白黄亮,鲜嫩爽口,无论白切、烧肉、煮汤皆能入菜,风味独特,远销甬、杭、沪、宁等地。此外还有冬季的冬笋,夏季的鞭笋,则是在土中挖出来的,笋小,数量也少,但味道特别鲜美。

    竹子的用途很广,并由此产生了竹匠——奉化人称为“簟匠”或“补簟”这一行业。奉化的簟匠师傅很多,手艺很好,可用竹子制作竹椅、竹躺椅、竹床等各种家具。将竹子劈成篦片或篦丝编制各种篮子、筛子、簟、篦席、箩、箕、笼子、簾子等生活和生产用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棠云等村办起工艺竹编厂,产品远销美、法、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石门的大毛竹又粗又长又直,可以用来造竹屋、竹牌楼、打竹排等。嫩竹可以造纸,用苦竹制造的纸千年不蛀,是修复古籍的最好材料。竹脑尖、竹梢丝可以做笤帚。旧时的钓鱼竿都是细竹竿做的,又轻又韧有弹性。翻簧竹器曾是奉化名特工艺产品,形成于清代中叶。将新鲜的大毛竹去节剥青,取其竹簧,加热后压平、造型,再精雕细刻、上油漆等,品质嫩黄如同象牙,与东阳木雕和青田石雕合称“浙江三雕”。1915年曾参加旧金山世界博览会展出并获奖,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根部头也可以用来雕刻,成为一门艺术,奉化有几位雕刻艺术家利用竹根质地坚实、有节、有须的独特自然形态,因材制宜,雕刻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像,在艺术展上屡屡获奖。

    连竹的箨壳和竹叶也很有用,毛竹、金竹、黄壳竹、鳗竹的箨壳可以用来裹粽子,将箨壳在清水里一泡,又软又韧,一片可以裹一只。其中最好的是黄壳竹箨壳,煮熟后的粽子不粘箨壳,很白,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毛竹的箨壳又大又光,旧时妇女们常将其压平后用来剪鞋样。其纤维很韧,旧时农民将它理成一丝丝的,用来编织上山穿的板草鞋,很结实。或做成刷子,用来刷石灰等。箬竹的叶子比较宽大,不但可裹粽子,旧时还用来做斗笠。即将竹丝编成斗笠状,上下两层,中间夹衬箬竹叶,不会漏水,是旧时农家必备的雨具。

    竹子全身是宝,永远值得精心栽培,科学利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