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鑫星 通讯员 应伟健 近年来,通信网络诈骗花样迭出,只要是手机、电话、电脑用户都是其潜在的诈骗对象,诈骗方式多样,让人防不胜防。今年以来,我区通讯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区公安分局一直着力于打击各类通讯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提醒市民注意防范。本文整理收集了今年1-5月发生在我区的几种较为多发的通讯网络诈骗类型,希望市民警惕,以防受骗上当。 典型类型一: 以买卖游戏账号、道具、虚拟币为名的诈骗 案例:5月17日上午,家住岳林街道的卓先生在玩手游的过程中,看到有人在公共频道收号,便主动联系了对方,对方给了他一个手机号码。卓先生按照手机号码联系了对方,对方称去交易平台交易比较安全,给了卓先生一个网站名,卓先生无疑有他,进入网站后,按要求注册了一个会员号,并将自己的游戏账号放在网站上出售。不一会儿,网站显示他的游戏账号已售,并提示个人账户里有了1300元钱。卓先生按照网站的提示准备提现,先加了网站客服人员的微信,对方称要提现的话,先要转给对方同样的金额,算是保证金。他便按照对方给的二维码,转了1300元给对方。转完后,对方又称转账数目有误,账号被冻结,需要再转5200元给对方,并再次发送了一个二维码过来。卓先生同样按照对方给的二维码转了钱过去,但对方依旧说操作错误,并第三次要求转账7800元。在前后三次转钱给对方后,对方便失去了音讯,再也没有回复卓先生任何消息。卓先生共被骗14000余元。 案例分析:今年以来,我区发生10多起以买卖游戏账号或虚拟币、游戏道具为名的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受害者多为网游、手游爱好者,在交易过程中对方多以保证金、手续费、升级礼包等名义向受害者收取费用。 警方提醒: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陌生网址谨慎点击,金钱交易应慎之又慎。 典型类型二: 以介绍刷单工作为名进行诈骗 案例:4月24日晚,市民许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聘请她刷单,一天300元工资,并且每天都结账。短信里显示要她加一名客服的QQ,在QQ里,对方让她上某网购平台刷信用度,并且教她如何刷单。许女士便开始在网购平台刷单,刷出第一单后发截图给对方,对方给了她一个付款的二维码,许女士通过扫码转账给了对方120元,对方又返还给她126元,其中6元是刷单的佣金。第二次,对方说要刷10次,才能提现,对方叫她先刷5单,每单360元,共计1800元。许女士将第一笔360元钱转给了对方,但对方称剩下的金额有点大,叫她加另一个人的QQ,将钱转给另一个人。许女士按对方要求操作,把剩下的1440元钱给了对方。第三次,许女士又刷了5单,并共计发给对方1800元,但这两次,许女士不仅没有收到佣金,连自己的3600元钱也拿不回来了。 案例分析:诈骗分子多以高佣金吸引人进行刷单工作,同时在第一次工作结束后给予适当金钱奖励,但随着刷单次数增多,金额增大,受害人不仅拿不到自己的佣金,就连自己的钱都拿不回来了。 警方提醒:不要随意相信网站、短信提示的刷单工作,刷单刷信用度本身就是违规行为,天上不会掉馅饼,别到最后丢了自己的钱袋子。 典型类型三: 以网购平台客服人员为名进行产品理赔的诈骗 案例:5月13日上午,市民蒋女士接到一个来自外地的电话,对方称自己是淘宝客服,蒋女士之前在淘宝网上购买的一条裙子某项指标超标,需要退货。蒋女士一个月前确实花了50元左右购买过裙子,所以蒋女士对对方的话并没有怀疑。随后,对方称要把裙子退回去需要蒋女士的支付宝信用积分达到900分。但蒋女士的支付宝信用积分并没有达到这个数,对方称可以通过借款来提高信用积分,且这笔借款并不会实际产生,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将钱归还给她。蒋女士按照对方的要求在支付宝的借呗里借了20000元钱,然后对方让蒋女士将钱转到绑定了微信的建设银行卡里去。对方加了蒋女士微信,让她把钱转进微信钱包,然后又让她把钱转到零钱通。随后,对方给了蒋女士两个二维码,让她分两笔把钱通过二维码扫码转账过去。第二天蒋女士看了自己的微信钱包,发现钱包里并没有多出来的钱,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案例分析:冒充淘宝客服以退货为由实施诈骗的案件在我区已发生多起。诈骗分子多以物品质量有问题需要退货为借口,然后要求受害人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或者其他费用兑换来进行诈骗。 警方提醒: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来电,就算真的因为质量问题需要退货,也要在淘宝官方平台上操作,不要进入诈骗分子给予的网站、链接,随意加对方微信,不要轻易扫二维码,别因小失大。 典型类型四: 以学校老师为名要求家长支付子女课外辅导费用的诈骗 案例:4月20日中午,市民王女士手机收到女儿的一条短信,女儿称学校邀请到资深的外教导师进行辅导,她想要报名两门课程,共计需要报名费用近3万元。短信里还称要马上联系学校的A主任,不然会错过报名时间。王女士一听,马上与对方进行联系,对方让她将钱汇到指定的账户上,并说马上要截止报名。来不及细想,王女士就把钱打了过去。随后,王女士给女儿打电话确认,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案例分析:诈骗分子通过某手段篡改了手机号码,让王女士误以为是女儿发来的信息,今年以来,我区接到多起反映冒充学校老师收取补课费辅导费的诈骗。 警方提醒:收到此类短信,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与子女、老师及身边同学家长取得联系,核实事件真伪,不要轻易上当。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典型类型五: 以发放贷款为名的诈骗 案例:4月12日下午,市民张先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他需不需要办理小额贷款,张先生同意后便加了对方的微信,对方让张先生下载一个贷款公司的App,并让张先生提交了本人的相关信息,申请了2万元的贷款。对方说办理贷款需要交1600元的手续费,张先生便通过微信转账给了对方钱。随后,对方又说张先生的银行卡信息填写错误,贷款的钱被冻结了,需要交保险金4000元。张先生又通过微信转账转了4000元。接着,对方又说,贷款的钱已解冻,张先生可以拿贷款了。正当张先生以为贷款能够成功批下后,对方又称因为张先生的个人信用度不够高,要拿钱还得交3400元的押金。张先生再次通过微信给对方转账。之后,张先生等着贷款批下,却一直无法联系上对方,这才发觉自己被骗了。 案例分析:本公司办无息贷款,无需担保无抵押……如今,贷款已是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一种消费方式,大到开店、买房买车,小到电视、手机、电脑,只有想不到,没有贷不到。而网上的贷款广告让人眼花缭乱,贷款类诈骗正是利用人们缺乏金融知识、急需周转资金等条件,实施的诈骗活动。 警方提醒:贷款一定要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切勿相信陌生人的贷款信息,同时,如果贷款时需要你先付钱再发放贷款,一定要谨慎,保障个人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