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好斌 庄福庆 在后竺村的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这样一位先贤,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办过银行,是中国近代烟草工业的先驱,而他人生履历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为拯救数百灾童,散尽千金而在所不惜,他就是竺梅先。 村中长辈说,竺梅先(1889-1942)13岁去上海做学徒谋生,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参加光复上海之役。后奉命去长春秘密组织救国会,图谋倒倾军阀,事败被捕,押送途中脱逃。1924年至济南,任张宗昌部某旅军需,旋任山东省恤赏局科长,合资开设“三合成”号,运销面粉,供应军粮。1927年与金润庠等合作,在上海承办军服,随后任大来银行董事长兼经理,后创办民丰造纸厂。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募设伤兵医院,并赴前线慰劳将士。同年联合5家造纸厂,在上海成立国产纸版联合营业所,抵制日货倾销。1934年筹建卷烟纸生产线,并于1936年取得东南三省及两特别市卷烟纸制造专利权。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捐献相当于一架飞机价值的款额,受政府嘉奖。在沪创立国际红十字会伤兵医院,捐资救济难民,拒绝与日商合作经营。 上海沦陷后,原本由上海各界人士在战争初成立的难民收容所和慈幼院相继结束,大批孤儿又重回街头流浪。1938年,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1893-1947)在后琅泰清寺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接收流浪孤儿600余人,免费食宿,并进行小学、初中教育,6年耗资25万元。1941年宁波沦陷前,竺梅先兼任鄞县粮食调剂委员会主任委员,冒着伪军搜查和土匪抢劫的危险,往温州等地购运大米,救济鄞奉灾荒。1942年,竺梅先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于5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54岁。之后,徐锦华秉承竺梅先遗志,维持教养院一年多,直到最后一批灾童毕业,安置好他们,教养院才宣告结束。 1990年9月,海峡两岸部分原国际灾童教养院学员集资于教养院旧址建梅华亭,纪念竺梅先徐锦华夫妇。 行走在剡溪江畔,聆听村里的长者讲述竺梅先实业救国、抵制洋货的优秀事迹,感悟其危难时刻慷慨解囊、抗日救国的爱国情怀,仰慕其散尽千金、救助灾童的感人壮举,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不少村干部表示,竺梅先作为后竺村的先贤,为了支持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毕生的财产,他们夫妇仁爱慈善、共赴国难的美德值得子孙后代好好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