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晓冬 通讯员 洪建球 本报讯 “原先,我看到‘存量房’这个名称,根本不知道这就是常说的‘二手房’。现在,工作人员将审批事项中一些拗口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明白易懂的‘群众用语’。这个小小的改变,为我们带来了大大的方便。”昨天上午,家住城区的王先生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时,对于该中心这一“接地气”举措连连点赞。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政府审批事项名称按照规定往往采用概括性强和更为严谨的专业术语。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些事项名称过于拗口、难懂,与生活中称说的有较大出入,都会让他们在办事时摸不着头脑,并往往导致需要多跑几趟才能办成事。 为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明白、更方便,从今年3月开始,区审管办通过现场询问、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广泛征求办事群众的意见,梳理群众“看不懂”的事项名称,征集群众相应习惯性称说,要求行政服务中心各区域的审批事项名称既要上接天线,做到统一、规范;又要下接地气,将群众认为拗口、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用语,让办事人一看能懂,实现明白跑。 通过努力,目前区审管办已梳理出第一批群众用语事项35项,并制作成宣传展板安放在各区域,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在群众办事时,多用群众用语介绍,让办事群众能快速识别、快速明白所办事项或所需材料的名称。如“基本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就是群众口中的“工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核准支付”就是俗称的“失地老保”……这些通俗明白的“群众用语”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时一看就懂、一办就妥。为提升上述“俗语化”事项名称的群众知晓率,区审管办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窗、大屏幕等载体,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此外,针对办事指南内容复杂、流程不清的问题,区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简化内容表述,用“流程图”代替“文字罗列”,提高精准化办事效率。截至目前,区行政服务中心已更新办事指南、一事一卡2000余份,办事流程优化率达78.9%。 据区审管办负责人介绍,新举措推出以来,减少了企业和群众因事项名称不明而询问的次数,不必要的咨询次数降低近37.8%,服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图为区行政服务中心第一批群众用语事项宣传展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