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新欣 奉化从不缺少古色古香、充满韵味的乡村小镇,溪口镇更是集山水风光与民国风情于一体。在溪口镇的东南处,有一个叫班溪的村子,它不似西坞的柔情似水,也不比大堰的灿烂明媚,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乡景乡情与山清水秀。 6月,初夏裹着微风,徐徐而来,也吹过班溪村的山和水。从镇上出发,沿着溪岩段行驶,约30分钟便到达班溪村。路上,两边是成排的水杉树,数米高的绿叶与枝干在风中摇曳,衬得6月的天更多了一分清凉;极目望去,仿佛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延伸到天际。水杉树下,是骑着脚踏车的村民,是扛着锄头正要下地的老农,碰面之后,匆匆寒暄,又匆匆离去,尽是一番田园光景。 班溪村地理环境优越,是一个路边的村庄,群山环绕,马路两边都是房屋。在村口,有两棵合抱的百年香樟,据说是民国初年所植,各守着一方地,为人们遮阳挡雨,树上的红灯笼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鲜艳地在高处飘摇着,或许是意味着一整年都红红火火。马路两边是闲适的村民和嬉闹的孩童,清脆通透的笑声不绝于耳。 班溪村不似其他没落的古村,只有老人守着自家的房屋和田地。这里的老人很多,但是新面孔也不少。不少来自外地的年轻人在此生活工作,一家子在班溪,住着村里上一代人留下的老房子,倒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因为村里有一个班溪小学,很多外来人员在城区因为条件限制无法入学,在农村就简单得多,而且清幽的环境和低廉的生活成本,让他们选择了这里。 沿着马路行走,透过侧门的铁栏可以看到班溪小学里学生飞奔的身影,游戏、追逐、笑声,各种色彩,给这沉寂的农村增添了许多生气与活力。看着这些孩子,仿佛自己的心也跟着年轻了些,上课铃响了之后,瞬间又恢复了宁静。 据老人介绍,班溪村始建于明朝,董家村有一对姓董的两兄弟,原是皇族郡马公的守墓人,后来移居到了班溪。当时兄弟俩一个住班溪的里宅,一个住班溪的外宅,村中还住着一户姓田的人家,总共就三户人家。因此,早期班溪村只有董和田两个姓氏,而田家人所住的地方如今成了村里的田家墙弄。民国末期解放初期,班溪村只有400多人。解放后,其他姓氏渐渐搬进班溪村,如王、张、康、江、胡、毛等等,这才人丁兴旺起来。 班溪村民世世代代都是勤劳的农民人家,在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位神仙路过班溪村,看农民们十分淳朴勤劳,便问大家,有谁想和他一起去做神仙的,结果无一人回应。而当他又问大家有谁想和他下地干活劳作的,大家都纷纷表示愿意同去。班溪村的人就是听着这样的传说,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开垦,建设美好的家园。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给班溪定义,那一定是绿色。在班溪,最不缺的大概就是竹子了,绕着村里的路随意散步,每走上一段路就能看到一片竹园,碧绿青葱,即便在寒冬时节,也挡不住溢出的绿意。在一片片竹林间又坐落着些许老屋,往往能看到一边是翠绿的竹林,另一边却是充满年代感的老房子,老人坐在院子里,拂风赏竹,惬意与诗意并存。班溪还有一个响亮的名称——雷笋之乡,这里有1600多亩雷笋,与果蔬一起畅销全国,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村里有一条康复路,路边就是后门溪滩,常常能看到居住在此的人在溪边洗着衣物。沿着康复路直走上山,可一直走到石井坑水库,50立方米的蓄水量足以供应全村的饮用水源。上山时,路过一座三进桥,年代已经十分久远,听路边的老人说,因为住在桥边的一户张姓人家出了三个进士,在村里名声大噪,为了纪念他们,便把这座桥称为三进桥,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和后门溪滩对应的,是前门溪滩,也就是贯穿全村的岩头江,汩汩向前,一路流向剡江。 班溪村外围是一条环村路,沿着环村路走,可以看遍整个班溪村的风景,波斯菊、竹林、老屋、溪水、祠堂接踵而至,跃入眼帘。村里最古老的房屋大概要属董氏宗祠——滋本堂了。堂外的梁上虽然尚挂着红灯笼,但是宗祠里却正收拾着刚结束的白事。滋本堂建造于清道光27年,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曾经破败过,如今已经修缮一新。从正门进去是一个戏台,高高立起,台下坐着数位老人正谈笑风生,只是台上却已经许久未有唱戏的人了。祠堂的墙上有几块石碑,上面刻着滋本堂的历史与故事,有一块甚至已然久远到字迹模糊,只能依稀认得几个字。或许,正是它见证着这祠堂、这戏台历经的风雨,直到后人重新又将它修整了遍。 在祠堂旁边,有一个太平塘,相传是因为在几十年前,住在此处的村民用木炭取暖却未完全熄灭,导致着了大火,而附近又没有水源。所以在火灾后,村民一起在这里造了这样一个水塘。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一直风调雨顺,因此给它取名为太平塘。 从环村路走回最初的起点,还是那两棵香樟树,还是那个充满色彩与笑声的校园。在班溪,成千上万的竹林,赋予了它最生动的绿色,而你的到来,将这份绿色点缀成了彩色,缤纷万千。 小名片: 班溪村,地处溪口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甬金高速从村旁穿过。班溪村包括细田岗、深坑和东夹岙3个自然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有耕田1200多亩,山林13000多亩。村里常住人口1600余人,人均收入10000余元,外来人口1700余人。 滋本堂里的戏台 老房屋与老人 祠堂一角 竹园 环村路 竹园篱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