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中心小学501班小记者 江语彦 “我”横跨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惠政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从我肩上匆匆而过,晚上霓虹灯将我装扮得亮丽多彩。“我”的年龄可大了,且听我细细说来。 前世 “我”出生于公元964年,那时的“我”只是一座木质平板大桥,名曰“善胜桥”。经过风雨的洗礼,木质的“我”身上多了许多破烂伤口。大观年间(1107),我进行了重修,新建了桥屋,此时“我”改名为“惠政大桥”。 同治八年(1869),距上次大修,“我”又经历了700余年的风吹日晒,那时的“我”已摇摇欲坠。这次修建造了两间拱形石桥,加固了桥墩,拓宽了桥面,还重建了桥屋给镇上的商贾、小贩在桥上开设店铺之用。 1935年,“我”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劫,在一次火灾中,我毁了容也毁了身体。翌年,留美建筑博士方孝阳先生给我做了整容方案,将我改建成了石砌钢筋混泥土结构,不再设桥屋。民国的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在我的护栏正中亲笔书写了“惠政大桥”四字,大桥镇也由此而得名。 今生 今生的“我”于2000年启动了改造工程,2002年完工。我有六座金灿灿的歇山式屋顶,仿红木门窗,挂屏及青石栏杆,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还给“我”增加了桥墩,加强了泄洪和排涝能力。桥上又重建了两排双层商楼,还筑了两条走廊。商楼中间并筑了六间凤角凌起的“休闲楼”,楼比商业房又高出了一层,样子颇为壮观。 商楼中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购物的商客络绎不绝。桥额之下的分水尖上面,有只石雕鱼头,像童话中的美人鱼,那妖娆的身材,又苗条,又性感,据说是水文标志,有“鱼头进入,奉城受灾”的说法,很是奇特。 我堪称奉化县江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既可眺望县江流水之美景,又可鸟瞰市容之景貌。“我”见证了奉化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奉化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就是曾经的“善胜桥”,也是如今的“惠政大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