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梦遗乡国忆武岭

    􀴁裘国松

    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午时(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于奉化溪口中街的玉泰盐铺。他从私塾受业儒学,到学堂领教新学,之后抛别故里,走向了更远的天地,直至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最高峰。曾经的数十个春秋,蒋介石这位土著的溪口盐商之子,令溪口这座浙东小镇,历经了一个从极度躁动,继而空前繁盛,最终重趋平静的传奇过程。

    ——题记

    家世渊源

    蒋介石作为四明蒋氏后裔,五代布袋和尚高足蒋宗霸、宋代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为他最引以为傲的两位祖先。元末,蒋氏一支自奉化城北三岭迁居武岭发族,后嗣世代务农,罕有仕进。至蒋介石祖父起始弃农经商,开设盐铺。蒋介石童年失怙,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备尝艰辛。母亡后,他频赴外婆家探望舅父母,那已是寄托亲恩、缅怀母亲的一种延续。这位盐商之子、小镇顽童,先后十进私塾与学堂,足见蒋母望子成龙之苦心。管教严厉的“酷师”,至晚年回想依然后怕而记恨;谆谆教导的恩师,日后被接引到身边;新式学堂教师的引导,令他萌生东渡日本学军图强的念头。

    家庭亲缘

    蒋介石一生历经四段婚姻。他跟原配、蒋经国生母毛福梅成亲,那是媒妁之言、慈母心愿之下的少年夫妻。与姚冶诚、陈洁如的自由结合,可谓一时之爱。1927年,四十岁的蒋介石,尽弃之前三段姻缘,终娶宋美龄为夫人。蒋宋的结合,虽有蒋在政治上的考虑,但夫妻确乎相互爱慕。他们相濡以沫,一路相伴到人生尽头。当“离婚不离家”的毛氏蒙难于日机轰炸之后,宋氏便不分亲疏相继担当起蒋家母亲、祖母、曾祖母的角色。她与夫君分享着天伦之乐,也备受晚辈的尊重和爱戴。蒋出两子,在他心目中“经儿可教,纬儿可爱”。到头来,可教者从政,可爱者从军——蒋经国在大陆辅佐父亲,在台岛接棒主政;蒋纬国却喜欢戎装加身,走完了从士兵到将军的坦荡一生。

    家乡情结

    蒋介石有着无以复加的乡土情结。在故乡溪口,他既有为母修墓园、为己造别墅等光宗耀祖之举,亦不乏办学校、建医院、拓街道等回馈乡里之实。执掌中枢后,奉化亲朋乃至浙籍同乡,他们或受信任而留身边,或被倚重而居要职。这一切,除却蒋受中国传统士大夫讨援乡人、认同地缘的思想影响,其实也有诸多客观因素于其中。自明清起,江南浙省科举进士之多为举国数一数二;辛亥革命前后,省内革命团体活跃,各类人才涌现,他们在蒋掌政之前已经崭露头角于各界。那个时期,奉化城里受过教育之才远胜小镇溪口,由此蒋不分亲疏、唯才是用,当时奉化有谚云“雷响溪口,雨落城里”,便是一个印证。

    离乡轨迹

    从保定立志从军,到日本结识孙文,从沪杭矢志反清,再到广州崭露头角,南粤羊城确为蒋介石命中“福地”。在此,他相继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两职,为之后的成功北伐和主政南京,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山城重庆抗战,他成为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而功成名就。驱除日寇还都南京,貌似他的登峰造极,其实已渐入物极必反的境地。惯于大浪淘沙的历史,只留本色,不留情面——因他逆时代潮流而动,旋即声名狼藉,在解放大军隆隆炮声中,抛别故里,败走孤岛。面对岛内外政治情势不断变幻,他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反对分裂,“一个中国”之心保持不变,那是蒋晚年最值得肯定的明智之举。

    回乡纪事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园中的母亲,是蒋介石在外奔波时一个永远的牵挂与依念。蒋母谢世时,孙中山为之亲撰祭文、手书墓碑,蒋感到让母亲享尽了最大哀荣而心安。“在故乡游览山水,为平生最乐之事”,蒋介石对故乡的依恋,异乎寻常而出自至诚,且伴随一生。几回回耽乐林泉之下,寻访旧时踪迹,探望乡里父老,故乡成为他在外受挫后精神庇护所、心灵避风港;一次次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显露出他传统士绅得意的表征。然而,1949年的春天,诀别故乡的一刻,还是无情降临,那是何等的黯然、无奈和惆怅。

    思乡望归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退守台岛后,蒋介石还有绵绵不绝的思乡之苦,恒常而不变。“不禁又动思乡之惑矣”,那是他晚年日记中的常言。每遇景象与溪口故乡相似者,他辄生无限慨叹,更甚“复制”出一个个故乡之名,聊以自慰。当然,偏安于一方,蒋介石还有他的自信与慈蔼:风静日和时,悠然独对日月潭;亲人相聚时,忘情下棋看电影。“暂厝灵柩以期长伴慈母”,那是两蒋暮年之遗愿,如今也成蒋家后人们尽人子之礼的一个梦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