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切实抓好任务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奉化移风易俗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奉化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及文明乡风建设要求,高度重视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结合农村实际,坚持正面引导,强化制度建设,实施专项治理,通过文化引领,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主要开展“四大主题活动”: (一)开展核心价值观引领活动。把移风易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勤俭节约经典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主流媒体开设移风易俗正面宣传与负面曝光专栏,通过开设“好家风故事”“寻找身边的最美”专栏,运用新闻报道、言论、漫画等形式,结合典型宣传和负面曝光,加强移风易俗宣传。依托新媒体、自媒体等开展“我身边的陋习”大讨论活动,以在线访谈、主动发帖、微博互动、微型党课等形式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我身边的陋习”大讨论。组织开展公益广告大赛,突出移风易俗主题,以公益广告为载体,结合公益广告大赛将优秀作品进行推广,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的积极意义。深化“奉化好人”“最美奉化人”系列评选活动,涌现了何美蓉、龚金川等一批道德模范典型。建立道德典型的关爱帮扶机制,彰显“好人有好报、有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着力增强人们移风易俗的自觉性。 (二)开展婚丧礼俗整治活动。婚丧礼俗是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整治好婚丧礼俗对移风易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实施“婚丧新办”倡导计划,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廉办”新风,引导群众抵制讲排场、摆阔气的歪风邪气。探索实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告制度,突出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将移风易俗列入2017年度基层党组织活动菜单,作为党员行为“红线”“底线”双线管理及党员考评的重要内容,促使党员带头抵制大操大办婚丧事宜和奢侈浪费歪风,为群众树立标杆。发挥村规民约监督作用,组建村级执约队,督促婚丧事宜简办。 (三)开展文化教化熏陶活动。文化教化是移风易俗的根本,通过文化教化熏陶从根本上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深化家风家训建设,开展家风家训征集、弘扬家风家训中的传统美德等活动,深入挖掘和宣传家风家训中包含的孝道、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及俭以养德之道。举办海峡两岸婆媳文化节,以家庭情景剧、家风故事亲子汇演等形式,引导群众从家庭做起,改陋习、树新风,相关做法在全省家风家训现场会上作书面经验交流。深化“我们的节日”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广泛开展舞布龙、写春联、经典诵读、祭奠先贤、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人们传承优秀文化,提倡文明节俭过节。创编融入节庆民俗礼仪等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和优秀农村文化礼堂大展演等“文化走亲”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注重对婚丧嫁娶、清明祭祀、人情往来等民间习俗的引导。 (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移风易俗、改陋习、树新风的有效途径。开展小城镇“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河里不洗衣、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文明五项行动,结合笑容之城打造,以“做文明有礼奉化人”为主题,持续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着力解决居民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节俭惜福,文明用餐”等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移风易俗宣讲、文明祭祀劝导和河道洗衣劝阻等活动,形成以俭养德、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当前奉化移风易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奉化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红白理事制度正在形成、村规民约基本完善、红白喜事礼金逐渐减少、群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等,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部分农村陈规陋习死灰复燃。部分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打小麻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对老人“厚祭轻养”等现象滋生蔓延、屡禁不止,低端色情表演时有发生,甚至有一些绝迹多年的陈规陋习也在死灰复燃。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特别是农村不再为生计发愁,开始出现攀比心理,讲排场、大操大办等现象开始蔓延。移风易俗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只满足现状,不乘胜追击,那些顽固腐朽的陈规陋习就会死灰复燃,已经取得的成果将会付诸东流。 (二)部分村民思想观念比较老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但是农村相对闭塞,部分村民旧思想旧观念比较严重。在丧葬事务中,特别是老年人旧的丧葬思想依然存在,生前安排家人自己死后不要火化,要保留尸体入棺,即使火化也要将骨灰入棺,“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导致“二次入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重。与此同时,部分农村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重男轻女、挥霍浪费等旧的社会习俗,成为影响移风易俗工作的严重障碍,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适应。 (三)部分农村制度建设不够有力。部分行政村没有建立红白理事会,有的行政村已经建立但是流于形式,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没有真正履行职能落实责任,也没有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一些村民讲排场,摆阔气,大摆宴席,大操大办,不执行喜事坚持新事新办,丧事从简的原则,只能由村干部做思想工作,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急需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婚丧事宜由红白理事会按照规定操办,避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四)部分农村文化活动比较贫乏。相对于先进村可见的村史馆、村规民约墙、十大孝子展示墙、婚丧嫁娶节俭倡议宣传栏等,部分经济比较落后的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村委会以及村道路的两边除了少量的运动器材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由于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少,网吧、KTV、麻将馆就成为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闲聊、广场舞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娱乐方式。总的来说,由于部分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看电视、闲聊、打小麻将成为部分农村村民的主要娱乐方式,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三、奉化移风易俗改革的路径与对策选择 针对奉化移风易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奉化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从舆论宣传、制度建立、发挥人的力量等三个方面改陋习、树新风,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移风易俗是从思想到行为的过程,要移风易俗就需要改变旧思想旧观念。因此,应充分发挥好舆论宣传主阵地,切实增强移风易俗的思想意识。一是宣传内容要明确。调查发现,有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移风易俗的内容是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宣传的时候没有讲清楚移风易俗,移的是什么,易的又是什么。因此,要明确移风易俗的具体内容,宣传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让老百姓清楚明白移风易俗工作。二是宣传方式要多样。要依托奉化日报、奉化电视台、奉化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工作,抢占宣传主阵地。要加强新媒体、自媒体建设,使网络、手机成为移风易俗宣传的新阵地。同时,要采用墙绘公益广告、村干部进村开展讲座、入户宣传、发传单、悬挂宣传横幅、刷写宣传标语、设置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将移风易俗融入民心,实现线上线下的贯通互动,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三是宣传对象要特殊。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使宣传对象接受宣传的内容,从而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了提高宣传有效性,应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从而达到宣传对象易于接受宣传内容的目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应首先区分了解他们各自原有的旧思想旧观念。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因此,只有从思想这个源头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二)加强制度约束,促进乡风文明。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的确立,既离不开宣传教育,也有赖于制度规范。要通过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牢筑集聚核心价值观正效应的规则底线,规范约束移风易俗的各种不文明行为,从根本上形成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一要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关键在于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根据各村实际,通过实地走访,组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征求群众意见,撰写村规民约提请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形成制度章程。通过制度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尊老爱幼、礼义廉耻、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等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居民群众自觉遵守规定。二要健全理事制度。各村要以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为总抓手,健全理事会组织,制定工作章程,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办理红白事的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引导村民遏制不良风俗,弘扬文明新风。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夯实基层责任,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各村的年度考核,使村规民约这个“小宪法”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要形成监管、运行长效机制,形成奖励、惩处机制,对支持移风易俗工作的要予以适当奖励,对反对、不理解、不支持该项工作的要有惩罚措施,从源头上予以制止。三要加强行业监管。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对婚丧行业的监管力度,特别是丧葬行业。有的农村老人去世,家人就在村口搭设灵堂,请“专业人士”为其超度,在老人在世时不懂得孝顺,而死后大搞厚葬,“轻养厚葬”现象严重。应由区公墓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倡议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二次入棺”大量占用耕地,严禁沿路撒纸钱、燃放鞭炮,禁止在殡仪馆内搞迷信活动,促其加强规范运行和自治管理。 (三)发挥多种作用,弘扬移风易俗正能量。推动移风易俗、彻底铲除农村歪风恶俗,单靠哪一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全民参与、共同抵制,需要发挥多种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社会正能量。一要典型引路。道德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推进移风易俗的中坚力量。要在全社会深入挖掘移风易俗中的“最美现象”和“最美人物”,大力倡导“最美精神”,选树一批移风易俗中的道德典型,推动“最美现象”从“风景”成长为“风尚”。要利用报告会、颁奖会、图片展、文学作品、网络宣传等形式立体化、高密度地集中报道移风易俗典型先进事迹,通过他们榜样作用,形成向陈规陋习宣战的广泛共识,形成自觉、自愿、自主的共同行动。二要干部带动。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党员干部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于群众“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具有及其重要意义。党员干部带头是改变社会风气,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有效方式。要制定出台党员干部办理婚丧事宜的相关具体规定,杜绝党员干部借婚丧事宜敛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和带动作用,以此增强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远离攀比、浪费等不良习俗的自觉性。三要文化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对国人的道性修养、德性生成都有着深远影响。要大力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要深入挖掘弘扬家风文化,让每个公民从小就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营造全社会积极健康的良好文化环境。要强化文化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组织开展文艺表演、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现代文明传播等各类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移风易俗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