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盛 徐马站,有国宝级文物《顺宁庵记》碑刻。元至大元年(1308),毗邻马站的榆林村“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为徐氏四世祖竹轩公坟庄庵撰记,并由其友“楷书大家”赵孟頫书之,“儒家大家”吴澄篆额。上世纪80年代初,“书法大家”裘然之老先生曾访徐氏族人,寻找此碑刻下落而未果。 顺宁庵原址在何处呢?徐氏族人都一致认定村东祖庵山之祖坟,即徐竹轩坟墓。祖庵山祖坟,年代久远,字碑风化,无从辨认。此说与《顺宁庵记》所述方位相反,那上虞下管徐氏宗族七百年远道而来,在扫伯祖竹轩公墓吗? 程阿龙在世时也曾对此考证,祖庵山山形似“蜈蚣钳”,此坟墓应是竹轩公之父丹五公墓。这样下管徐氏宗族扫爷祖墓,名正言顺。 徐氏谱载,“蜈蚣钳”有一名两址:“蜈蚣钳”和“大岭脚蜈蚣钳”。卒于嘉庆辛未(1811)秋雷公,就葬于“大岭脚蜈蚣钳”。今祖庵山就位于大岭脚,“大岭脚蜈蚣钳”极可能是今祖庵山。于是到祖庵山实地考察,发现卒于道光乙巳(1845)宏猷公坟墓,在徐氏谱世传中葬“祖庵”。祖庵山,确由“祖坟”和“庵”而来。 于是再次捧起徐氏谱细阅,嘉庆辛酉(1801)棠溪恩贡江涛《登岱八景·顺宁古刹》词云:“登岱景,忆昔顺宁庵。”点明此时顺宁庵已经圮废;同年鄞邑周茹塘《万封堂记》曰:“山行一二里……桥侧有寺,金碧玲珑,昭耀于大地者,则‘顺宁古刹’也。”将登盏庵误认顺宁庵,使之《万封堂记》绝版。由此进一步确认顺宁庵此前早已荡然无存。 今徐家村人,都是竹轩公三子泰三公子孙。厅堂廊庑由泰三公始建,即今前厅后堂左右厢房。其后代以居住地分东房西房上房。东房位于左厢房;西房位于右厢房;上房(至乾隆间乏嗣而断支)位于后堂后横楼屋。传说徐氏由横楼屋起始居,谓祖宅,竹轩公家所在。其后之西就是今徐家村后门山。 据《剡源集》和光绪《奉化县志》两版本《顺宁庵记》曰:“于居之西不二百举武”(据徐谱乾隆版曰:“于居西不一百步举武”)。举武:举足;举步。武:步武,指距离很近。由此可见顺宁庵位于竹轩公家西二百步(或一百步)不到。另据百度词典解释“跬”:半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可见古代一步实际上是现在的二步,约1.3米左右。二百步即260米(一百步即130米)。由此可见,竹轩公将顺宁庵建于家后视线可见之内。 竹轩公世传也曰:“家后团凤形建庵曰‘顺宁’。”徐家村后门山发源于海拔500.1米的山湾青;王家村凤山湾、凤山脚也源自山湾青。1945年王鲁戈撰王氏谱序,自叙王家村位于“凤山之麓,登溪之畔”。《顺宁庵记》在乾隆己丑(1769)版谱全称《登岱团凤山千四三府君号竹轩处士顺宁庵记》。那古“凤山”不就是现“山湾青”吗?真可谓“一山居二凤”,一曰“金凤(据王家桥头名)”,另一曰“团凤”,又名“银凤(据学校平桥名),那“团凤山”不就是现在徐家村后门山吗?也就是顺宁庵原址所在! 将考证告之徐氏族人,族人们说后门山无祖坟,也无庵址之说。再告之族人,后门山曾住过人,康熙初徐富生就葬于“后门山王家屋地基”。此同族人也,谁亦晓得? 年代久远,地貌有变。有朝一日,此牌出土,到时什么都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