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A1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古村美如画

——溪口镇石门村乡村振兴之路探析(上)

    􀴁记者 朱晓冬 

    通讯员 卓建青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溪口镇石门村采访。出溪口镇区后,一路往西南沿着蜿蜒曲折的迤逦山道而上。大约十几公里后,汽车拐入一个山谷,觉得眼前的风景为之一变:漫山遍野的翠竹随风摇曳,清澈湍急的小溪穿过谷底,还未见到村落,一座青苔斑驳的石桥首先跃入眼帘。随后,小溪两旁依山而建、依水而居的民居建筑依次呈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

    位于大雷山南麓的石门村距溪口镇区约18公里,2014年由原高坑、石岭、金竹地、长龙头、石门一村、石门二村6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全村有村民小组73个,农户1285户、人口3279人。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3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1.1万余元。

    作为溪口镇村域面积较大、人口数最多的行政村,石门村自然资源丰富。全村有耕地2275亩,山林15700亩,其中毛竹山7000亩,是浙江省毛竹重点产区之一。解放初期,石门村就以盛产大而直的大毛筒闻名全国,1957年,石门村一棵重125公斤的“毛竹王”运往北京全国农业展览会展出,参观者无不惊叹。1958年,石门村被林业部授予“全国毛竹之乡生产红旗单位”称号,而村里的竹农因当年“抠竹脑”而造就的一项绝技“竹海飞人”,更是上过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石门村以毛竹闻名,也因毛竹致富。据石门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友介绍,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石门村就办起了扇厂,效益不错,加上当时大毛筒价格不菲,村民收入可观,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石门村山清水秀,景色秀丽。石门背靠海拔809米的奉化中部第一高峰大雷山。该村还有3条古道,分别为周家岭、高湖岭和银坑岭,其中银坑岭因风景如画却地势险要最为著名。银坑岭海拔约600米,此岭山道弯弯,路陡且狭小,周边有圣潭飞瀑、羊圣奇岩景观。冬天大雪一下,风光更为壮美。石门先人曾作《银岭映雪》赞叹银坑岭的险与美:“峰峦叠叠路弯弯,几度访梅几度攀。漫道风光浑似梦,一朝飞雪满溪山。”银岭映雪也因此成为“石门十景”之一。

    石门村历史源远流长,建村已有千年。据毛氏宗谱记载,石门始祖毛旭,源出衢州江山石门清漾毛氏,是后唐(公元923-936年)进士仁锵公季子。北宋初年(公元960年),他随父亲来明州上任,在游览奉化剡溪源头、大雷山等景点时,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厚地灵,就住了下来,为让后人不忘祖根江山石门村,将此地起名为“石门村”。石门毛氏家族人丁旺,重诗书,历代人才辈出。2015年,石门村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目前该村有保护比较完好的“大夫第”“上下依家园”“上下东园”“上下高园”等“六院一府”古建筑群,登科阊门等10多个老墙门,村中还有10多座古老石拱桥,形状和制造工艺精妙绝伦,有“浙东石桥博物馆”的美誉。

    石门村自然资源中森林、竹海、梯田、村落层次分明,古建筑、古桥等极具特色,且人文资源深厚,是一个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的古村,历史上也确实曾经辉煌过。但由于各种原因,石门村一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特别是跟同姓同宗且相距不远的岩头村相比,更是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如何振兴石门古村,这是一道无法回避而又亟需解决的课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