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0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他们,和共和国同龄

记者 沈珞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和新中国同一天生日。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全区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市民有28人。近日,记者走访了其中两位。

洪水中出生的“国庆宝宝”

    10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岳林街道周家村41号,见到了周如海老人和妻子周幼仙。当天,周如海儿子一家三口去岳母家了。平时住在自己家的夫妻俩帮着儿子照看房子。

    周如海不像其他当年的“国庆宝宝”,有个鲜明的新中国特色名字,这是因为他出生的那天,周家村遭遇洪水,母亲生产的床下汪洋一片,平时做雇工的父亲应时给他取了个今天听起来倒颇为诗意的名字。

    和穷人家的孩子经历相似,周如海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务农了。19岁第一次离开周家村,前往象山一小岛服役,两年后退伍返乡。1981年成家,和妻子周幼仙双双在村里务农。为了多挣点收入,夫妻俩在10年前开过牛肉干面店,现在凭着手艺在村里一家服装厂管理食堂。过去5年,是周如海家变化最大的5年,儿子成家,还添了孙子。如今儿子儿媳在企业上班,5岁的孙子在舒家上幼儿园,一家三代其乐融融。不过,周如海夫妻还是习惯住在附近的90号老楼房,一般只在儿子一家需要帮忙时搭把手。

    按本地习俗,周如海早在农历八月初十就过了生日,“一家人吃个饭,没啥特别!”他说。10月1日当天,周如海像平常一样早上7时出门,到自家仅有的几分自留地种菜。因为受台风“山竹”影响,地里进了水,趁着天晴把菜籽撒播了,忙到10时多才回家。老伴则在家里忙家务。说起生日和国庆同一天,周如海说有人得知后也略感惊奇,不过自己已习惯了,国庆当天,基本和往常无异。有时,周如海会和老伴去城区逛逛,感叹家乡变化之大,晚上看看国庆晚会。

    谈到对未来的期盼,夫妻俩说,希望一家人幸福开心,身体健康,国家日益强盛!

一位城区工人的人生缩影

      和共和国同龄人的袁南贤,则有着另一番经历,是这个年龄段奉化城区工人的人生缩影之一。

    袁南贤老家在萧王庙棠岙,17岁时被招工到奉化县饮服公司当学徒工,这一做就是十五六年,各种花色点心随手拈来,之后又做了10多年公司行政。本以为会在饮服公司干到退休,岂料上世纪90年代,公司改制,袁南贤和老伴下岗后成了典型的“4050”人员。

    一度,他们比较迷惑,不知方向在哪儿?后来一想,有手艺在也不怕,大不了继续做点心。不过,兜兜转转,夫妻俩最终在紧邻老汽车站的东门口开起了一家旅社。“那时候东门口旅社扎堆,但靠着车站,生意倒不差。”旅社生意起早摸黑,非常辛苦,还时不时要处理一些节外生枝之事,有的颇令人“头大”,好在当时收入还算不错,家庭生活也随之改善提高。

    袁南贤一直干到66岁,4年前,在银泰城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住宅,安享起晚年。袁南贤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留沪工作成家,已经是两个女孩的母亲,女婿从事设计装修。忙碌了大半辈子的袁南贤现在是真的“闲”了,每天早上5时,他准时起床,5:30-7:30在中山公园锻炼身体。老伴则把太极拳太极剑练得不亦乐乎。

    10月1日这天,女儿女婿带着两个外孙女回家探望他们,一家人吃了顿团圆饭。袁南贤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足,在国庆之际,他的心愿是希望一家人幸福,更愿国富民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