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墨马头

    􀴁陈旭波

    清早,晨曦从四面八方照进来,像光的雨似的。这时,炊烟也来凑风景,把晨曦的光线打乱。那树上瓦上的露水,此时也化了烟,湿腾腾地起来。马头,一个端坐在千年光阴里安祥的古村,被光和烟烘托着,云雾缠绕,依稀有音乐之声响起。

    古村马头,是图画中的水墨画,只两种颜色,一是白,无色之色;一是黑,万色之总。古村有着万千气象,像一幅山水画卷,在灵动的狼毫笔下氤氲着水墨的气息,村路小巷,水道井潭,宗祠庙宇,古旧的房屋,朴素的农人,繁茂葱茏的百年古樟,长满荷花和老菱的池塘都一一入画。

    清清陶溪畔,水道井潭旁,百家捣衣声此起彼伏,连成一曲,听来像上古时代的《诗经》里的民谣。白色水鸟唱的是几百年一个调,黑土地里是几百度的春种秋收。白鸟扑棱棱高飞起来,在空中变成一个个小黑点;一畦畦的庄稼瓜果葱绿飘香,迎来古村田园丰收的良辰美景。

    古村屋顶上,铺的是黑的瓦楞,一片一片,排得整整齐齐,线描出来似的。一面面马头墙飞檐翘角气势昂扬,一扇扇花格窗精工细作清丽典雅。雕花梁托檐廊下,一块块湿漉漉的发着幽光的青石板路,印着一代代孩童成串成串的光脚板,飞踏的余音回荡着千年的童谣。石板的一条条裂缝里,充塞着一桩桩幽暗的古老往事。

    屋檐下的一个个日子,古村人家是悉心悉意、点点滴滴、仔仔细细过着的,不浪费,不偷懒,也不贪求,挣一点花一点,有着细致和用心的面目。古村里的石路、石桥、木房子,房子外的石腌坛、石磨臼,都是这么一日一日、一年一年、一代一代攒起的。古村的破晓鸡啼是这柴米生计的明证,古村的三餐烟火也是这柴米生计的明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路跨坎,上山砍柴。荷锄种稻,撒网捕鱼。全为的是这春华秋实的柴米生涯。古村人家的生活,它是做的多,说的少,讲的是用操劳作成的悠闲。它是清明时节,米磨成粉,揉成面,用艾草染了,滚了松花,做成的青团,无言无语,却包含着真情。这真情,在一桌融融暖意的除夕夜的团圆饭里有,在喝的热酒壶里也有,在立夏煮的茶叶蛋香里有,在中秋做的月饼里也有。古村的日子,就像受过岁月的洗礼似的,有了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古村日子的内心,是水落石出,也是尘埃落定。古村柴米生活的真和好,看上去平常,却从里及外,自始至终,有名有实,是真快活。这真快活也是要用平常心去领悟的。

    古村的夜晚,一条条曲里拐弯的小巷村道上亮起了一盏盏路灯,黄红的光里隐藏了一股勃勃的生气,需细心体察才可觉出。路程巷、七家里、老酒坊人家的灯光,虽称不上是灿烂辉煌,却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一点光都有用处,有情有景,有物有人,没一盏是虚设。

    古村历史丰厚,它的很多故事是生发在水上,一路铺展开去的,如“鸥庄观钓”“菱潭秋月”“石桥波影”,这些全是属于它的雅致的诗词典故。古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教授村”“将军村”,方圆百里美名扬。

    水,这灵性的神物,是古村最多见也最富涵义的。它是生命之源,长生不老,永葆本色,好似时间的真容,活着的化石。古村是水做成的缘。你看,古村天上的云,都是水的形状,变化多端。古村的水是长流水,不停分出岔去,又不停接上头。古村的水道,简直就像树上的枝,枝上的杈,杈上的叶。古村的井潭水盈盈,波清清;雨后的池塘雾蒙蒙,水蒙蒙;古村的柳丝也是梦中情景,日婆娑,月婆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