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葛梦园 马宜奋 40年来,他们不约而同,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里,因为相同的信念聚在一起; 40年来,他们薪火相传,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地引领着乡村振兴发展; 40年来,他们初心不改,始终把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 …… 一项制度,两任“领头雁”,四十载砥砺奋进,锦屏街道奉南村打造了“党建强发展强”的鲜活样本。 有一种坚持 叫“主题党日” 9月25日下午2点不到,锦屏街道奉南村的党员们陆续赶到三楼会议室,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在传达学习全区“深化作风大整治、推进思想大解放改革再出发活动”部署会精神、学习杨海定“基层工作经验十条”、通报村里近期各项事务之后,大家又前往附近的农田、村道进行义务劳动,为村庄环境卫生大整治出一把力。 地处奉化城南的奉南村不大,一共332户680人,其中党员39人。每个月固定的主题党日活动,在奉南村已经坚持了整整40年。这项制度是村里的老书记程阿沛1979年上任时建立的。 转眼40年过去了,奉南村的党员从7名增加到39名,固定活动时间从每月15日调整为每月25日,名称也先后改为“基层党组织生活日”“主题党日活动”,但建立这项制度的初衷没有变过。“通过定期开展活动,让每一位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和责任,不忘党性宗旨和使命初心,从而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海年说。 无形党建有形抓。这些年来,奉南村党支部动脑子、想点子,把主题党日活动与“政治学习、党群议事、三会一课、志愿服务、示范引领、重点工作”等有机结合,在丰富活动内涵的同时,也夯实了党的基层堡垒。 在主题党日活动的感召下,奉南村党员干部讲正气、倡廉洁、办实事蔚然成风:“不吃公款一顿饭、不花集体一分钱、不向公家报销一滴汽油”,村两委会坚守的这项规矩,让村民竖起了大拇指;村里各项收支每个月由三人理财小组审核、每季度由8位村民小组长确认、每次审查结果都张榜公示,这样一清二楚的财务制度让村民信服;还有,整治村庄环境、丰富村民文体活动、开展志愿服务、解决村民住房困难等一桩桩实事,温暖着群众的心…… 有一种担当 叫“薪火相传” 村里的老人都说,没有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实干定力,就没有奉南村的今天。 1979年,老书记李庆慧将“接力棒”交给了程阿沛。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联产承包的热潮,奉南村在推进时遇到了麻烦:塘下畈135亩田,占到全村土地的1/3,但一来离村子太远,有5公里路程,二来处于三个乡镇的交界处,灌溉时很容易引起争端,没人愿意承包。程阿沛不忍看着成片的田地荒芜,毅然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从1986年至1999年,程阿沛共向国家销售粮食90多万公斤,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状元”“种粮大王”,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程阿沛20多年的任期内,他带领党员干部给奉南村挣下了不少“家底”:村办的预制场、轧石厂,每年能赚五六万元;老大队间改造的13间3层高厂房,每年可收入10多万元;城基路5间3层高的厂房,年租金近4万元;位于城南三区的村办公楼建成后,辟出2/3出租办厂,每年租金也有15万元左右;另外还有土地征用后结余的130万元存款。 2005年,陈海年接过了第三棒,和村主任王爱民一起挑起了奉南村振兴发展的重担。次年,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会商量决定在宝化山下造一批厂房。“大家一心想把这件事做成功。村两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跑遍了周边市场,货比三家买到性价比最高的材料;资金不够的时候,想出了提前收取5年租金的办法;80岁老党员王涨福三天两头跑工地,查票据看进度……就这样,宝化山174间厂房,为村里每年增收100万元。”从头到尾盯着整个工程建设的王爱民,忆起当年旧事,有些感慨。 2011年,村两委会又开始谋划建造奉南大厦,用了3年时间,直到2014年竣工,期间克服了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眼下,这幢15层高1534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大部分已经出租办公,年租金达到180万元,剩余6层也找到了意向单位,目前正在洽谈租约。 目前,奉南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达到350万元,比2005年的40万元翻了好几番,成为奉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有一种力量 叫“不忘初心” 为群众谋福祉、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一直是奉南村两委会的最大追求。 曾经的奉南村,“割稻割到水结冰、种麦种到草转青”这句话常常挂在人们嘴上,“光棍村”“贫困村”的帽子戴了多年。40年栉风沐雨,如今的奉南村,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的福利待遇也“水涨船高”。201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9900元,每年还可以领取3000元/股的分红,60岁以上老年人再加1500元/年的补贴。从一穷二白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奉南村人倍感自豪:“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村民们也都知道,谁家若是不幸遭病或遭灾时,村慈善站就会第一时间送来温暖。“2008年起,村里就在几位党员的建议下设立了慈善账户。党员干部先后两次带头捐款,一些村民也积极响应,共收到爱心款43800元,先后帮助患病村民、受灾村民14人,拨付爱心款37500元。刚刚结束的第三次慈善捐款,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又捐了38000元。”出纳傅立君翻着账本告诉记者。 下转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