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胡和博 记者 袁伟鑫 艺术来源于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海平,这位改革开放的同龄人,用作品记录了城市的变迁。 今年43岁的王海平,是溪口镇葛竹村人,目前在奉化中学任美术教师。谈到自己的创作生涯时,他告诉记者,刚上初中就萌发了对绘画的热爱。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农民画在当时比较流行,一个以渔民、农民、工人为主的群体,利用业余时间在文化馆集中进行创作。他们当中包括李祚来、陈德鸿等,后来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这些人在文化馆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会对着画沉思良久,停笔许久才再次动笔,也有三五位画家聚在一起对于某幅画进行讨论。王海平经常在周末独自一人背着书包,一大早乘车去文化馆,中午拿出干粮就着温开水喝,傍晚才回家。虽然来回路途比较远,但在业余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是他眼中很好的娱乐活动。受这个环境的耳濡目染,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扎根,他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成为画家。 王海平中专选择了美工专业,大学选择的是美术教育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使他离自己的画家梦想又近了一步。1996年,他成为奉化中学美术教师。由于出生在农村,年少时期看到的乡村、山路是他创作最初的来源。所以,即使参加工作了,他还是喜欢在空闲时间再走走那熟悉的山间小道,寻觅往日的回忆,所以这个时期他有很多作品表现了家乡当时的风情。由于奉化靠近海,渔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也是他的创作来源,所以一些作品也和海有关。2005年,他的作品《四明之晨》在浙江省“月映浙潮”油画大展上展出,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入选省级比赛。在画展上,他也看到了其他地区画家的作品,这很大程度上给了他新的启迪。这次画展,还有邱积钏、邬科特等奉化籍画家入展,他们的作品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奉化的风貌。2010年,王海平的粉画作品《鱼语系列之六》入选全国第九届水彩粉画展。 如今,不惑之年的他对于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创作题材也更加丰富了。他从之前对于乡村风景以及海景的描绘转而更多的关注民生群体。2012年,他的作品《劳动创造生活》入选浙江省第十三届水彩画大展并获“学术奖”。“那是一个冬日的中午,我路过城区一个在建工地,发现有一群建筑工人围在一起席地而坐,一起吃着盒饭。工作用的手套也随意地放在一旁。”谈起这幅画的创作灵感,他如数家珍。回到画室,他随即创作了这幅画,画中主要内容是几副手套,看起来沾了锈迹,有的还有很大的磨损,却以点及面记录了劳动者的汗水与付出,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共同成长的奋斗史。王海平说,在这一时期,奉化城区有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也带给了画家们更多的创作元素,奉化画家们的绘画内容不但丰富了,而且绘画的风格也更为多样,更具有现代感。 “之前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各位画家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现在画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了。我和其他画家们会定期参加美术家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除了和宁海、象山以及桐庐等地的画家交流外,还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来奉化授课。”王海平告诉记者,目前奉化区美术家协会有会员130余人,其中30岁-50岁的近100人,中青年画家逐渐成为了中坚力量。 最近2年,随着国家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在更多地接触国外画家的作品后,王海平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了。经过创新,他尝试着把西方元素融入自己的画作中。2017年,他的粉画作品《有咖啡味的风景》入选法国罗德兹展。 王海平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全区画家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的整体创作水平也不断在提高,不少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奉化的变迁。他希望,继续用自己的画笔记录这个城市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