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斯玲娅 王红雨 红枫黄杏,绿草相间,还有不知名的野花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辉……早已过了立冬时节,栖霞坑村里,所见之处均是大自然浑然天成的丰富色彩。大约是地处深山,这里还停留在深秋的美景之中。 栖霞坑村由栖霞坑、油竹坪2个自然村组成,位于溪口镇西部四明山区的河谷地带,属断岩峡谷地貌,地势较高,山地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村内建设用地海拔210米左右,油竹坪建设用地平均海拔360米左右。村庄整体地势南北较高,中部自西向东峡谷穿越,地形起伏较大。整个村庄处于笔架山与古火山雷峰山相拥的峡谷中,与余姚市四明山镇接壤,距溪口镇中心约20公里,沿309省道,转入亭下湖畔盘山公路至董村,溯溪而上可达村口。 古时,栖霞坑村名曾称桃花沟、桃花坑。桃花坑,不是因为桃花而得名,而指的是这一带红白相间、灿若桃花的岩石,就是所谓丹霞地貌。 《四明山志》谓桃花坑“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四明谈助》描绘了桃花坑的大致方位,处于徐凫岩以南诸水汇成的筠溪峡谷一带;明代弘光版本的《雪窦寺志略》附有雪窦山通景版画8幅,其中一幅刻的胜迹便是四明山徐凫岩,在徐凫岩瀑下东南画有桃花坑;清代光绪《剡源乡志》也有记载:“董村,在桃花坑山,古名董溪云南。因为环境美丽多姿,又名凤栖村,誉为“凤凰栖息之地”。 由于远离城市地区,村庄总体风貌得以较完整保存。村内住宅除偶有几幢新建外,多为清一色的青砖黛瓦传统式农居,充分利用山区地形地貌,错落有致,背山面水,既宜居,又极具观赏性。村内民居、祠堂寺庙分布在两岸台地上,溪上有长安桥等建筑。村庄干净整洁,传统建筑共27处,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32%。村中保留有洽成阊门(润庄)、洽成祠堂(式穀堂)、显应庙、王氏宗祠、长安桥、永济桥等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典型浙东风格的砖木结构坡顶建筑;村落结合峡谷溪道、石砌小道,形成了充满风情的浙东小山村。 整个村庄虽有少量新建建筑,但村庄整体都控制在两层及两层以下,均为小青瓦和坡屋顶,大部分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单体体量基本不超过单层300平方米,采用自然的色彩和朴素的装饰,建筑物在可建设用地内尽量保持了集中紧凑,整个村庄基本没有明显突兀现代风貌建筑,其整体风貌的完整性胜于普通的传统村庄。 当下季节,最引人的莫过于栖霞坑村内穿村而过的古道,是著名的“唐诗之路”东南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诗人陆龟蒙、皮日休等曾途经古道,上雪窦山观光吟诗。 古道东起历史上四明重镇亭下“缸窑街”,经小晦岭、大智寺、水口庵、董村杨柳树街、栖霞坑,翻越四明山南麓的南培岭,至余姚唐田村,返到壶潭村,出东岭下的晦溪村,岔道金山桥,可抵嵊州。沿西晦溪东行,经石门、葛竹等村,攀登驻岭,再过斑竹、木家滩村,爬越大晦岭、小晦岭,旋回亭下,全长约80余里。这条古道,原本是旧时四明山下沟通村落、抵达集镇、通讯联络的一条驿道,也是当地村民的一条生命线。筠溪自西向东流过,将整个村庄一分为二。溪两边,是水泥浇筑的机动车道,村内是一个阡陌纵横的街巷交通体系。 古道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人探幽赏景的一条经典旅游线。春秋两季,是欣赏古道的最佳时节。春有桃花,秋有红枫,美得让人驻足。岩石的颜色红白相间,恍如桃花满地,这就是所谓的丹霞地貌。2011年被评为“宁波十大文化旅游古道”,2015年被评为“奉化十大最美古道、宁波最美森林古道”,2016年被评为“省级最美森林古道”。 全村现常住人口190人,60岁以上老人百余人,70岁以上80余人,80岁以上38人,90岁以上8人,鲜少能够见到年轻村民。天气晴好时,美丽的村庄只有孤独的老人们还在坚守,或坐在村口的石桥上,或安详地坐在破旧的老屋门口,椅子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秋日的红枫,还有村口老人摇着手中的扇子,似乎在呼唤着人们去那里走走看看,给村子带去一片笑声。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古道重新获得世人认可,近几年乡村古道游成为栖霞坑村主要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江浙沪的徒步爱好者。2017年,村民开办起了农家乐,位于村委会边上。原学校旧址基础上的民宿——栖霞山居民宿已营业,节假日生意较好。 今年9月,包括栖霞坑村在内的6个历史文化名村通过了溪口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评审。据悉,该规划提出了具体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 永济桥 村里石子路 洽成祠堂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