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 《星光》是一部厚重的人物专题作品集,也是一本怀人纪事的散文集。作者陈思和,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当代最富有人文情怀和探索激情的学者之一。书中所写人物,诸如巴金、贾植芳、章培恒等等,皆是在人生前行之路上,曾给予作者深刻影响的文坛学界前辈,以及交往较多的同代作家学者。正像编辑老师所言,沉淀在此书中的,不仅是百年来知识分子浓厚的生命信息,还有时代的风尘和岁月的潮音,足以唤起我们无限的怀思。 毋庸讳言,网络新媒体时代,世人多为低头族。哪怕是忽然间的风吹草动,朋友圈里亦是晒图者忙,点赞者多。没错,时代不同了。可是,若任这类现象漫延成了时代的主流,那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眼界思维,我们的信念追求……又如何禁得住时光的打磨,岁月的淘洗?——浅薄,逼仄,萎靡,黯淡……那些长久以来,砥砺国人品质,振奋国人精神,润泽国人身心的仁义素养、道德良知、理想之光等必会朝着这个方向疾速堕落,无可阻抑。所以,我们得把“根”留住,像陈思和先生一样,时时感念,回首,书写,从一颗颗星辰般灿烂闪耀着无尽的生命光芒的前辈、师友、同仁身上汲取宝贵营养,纳蓄精神财富,板凳坐得十年冷,将学术之路与人生之路均不折不扣地落在实处,并以自己的心灵成长历程,影响更多的读者…… 书中作品分作六辑。作者以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文字,为我们刻绘了20世纪众多耳熟能详的知识分子群像,通过他们的成长、浮沉、福祸与生死等,尤其是他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挣扎与抗争、彷徨与坚定、无畏与无愧等精神变迁史,反映了百年风雨中,几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命运的波谲云诡。诚如作者所言,“我不是散文家,也不以写散文为志业……只是因为心里积累了太多的感情,才会有必须倾诉出来的欲望。”像贾植芳先生、巴金先生、毕修勺先生、吴朗西先生等等,都曾“用自己的热烈的心,为我照亮了前面的路程”,作者写他们的事迹,不夸大,也不刻薄,属于白描,更像自语,点点滴滴渗透着内心的感动,情感真挚得让人读之动容,间或唏嘘不已。没错,这些知识分子身上,皆葆有一种高贵的品质,并且这种品质是任何苦难、折磨、误解,甚至疾病和死神,都遮蔽不了,就像夜空中熠熠闪亮的星。譬如范伯群先生,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对老师竭诚以待,情同父子;对学生诲之不倦,爱护慈祥;但在是非原则问题上,则又爱憎分明,毫不苟且。再如章培恒先生,自始至终贯穿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之光,能心定志坚地全力抵制社会上流行的市侩风气,为复旦中文学科打下了发展的基石…… 荀子有言,君子隆师而亲友。统观全书,不难看出,作者对老师贾植芳先生的情感是最深挚的,对先生的教诲也是最难忘的——首辑作品中,除两篇写巴老的文字,作者不惜笔墨,分别以《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殊途同致终有别》《感天动地夫妻情》《五年来的思念》为题,用近70页温润从容的文字,用心描摹、刻画了自己与贾植芳先生的师徒情、贾芝与贾植芳先生的兄弟情,以及贾植芳先生与任敏师母的夫妻情……作者直赞贾植芳先生给他的学生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尽管他从十七岁开始,就命运多舛,多灾多难,“由监狱到监狱,由民族战争到政治运动,由‘危害民国’的囚犯到‘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20世纪中华民族的每一次浩劫他都没有躲过”,但他依然坦坦荡荡,坦言“生而为人,又是个知书识礼的知识分子,毕生的责任和追求,就是努力把人这个字写得端正些。”而这,在作者看来,却“比做个清清白白的人,更加坚强和不容易。因为清清白白,可以从消极的立场上去拒绝和抵制这个社会上的污浊;而坦坦荡荡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就是一脚踏进了污泥浊水,他还是能够坦坦荡荡,哪怕他坐在监狱里,受千百人的唾骂、侮辱、迫害,他仍然是个仰俯无愧的人。”故尔先生去逝后,作者在撰写的挽联上联里,有意把关心社会的悲智、坚持正义的良知、不畏权势的傲骨与生死不渝的侠胆,视为先生品质中最重要的四大特征…… 掩卷,抬头,夜色温柔,星光点点——巴金先生、贾植芳先生、陈映真先生……在天空,在脑海,在心间,光芒耀目,辉映成一片。他们,是永恒的星辰,永不会暗淡;他们,照亮了这个时代,也必将照亮下一个时代,再下一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