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书堆案转甘贫

    􀴁凌金位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的励志诗唱了一千年,使得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前赴后继,浩浩荡荡地涌向科举的殿堂。少数人金榜题名,雄飞高举;多数人名落孙山;有的还穷困潦倒。

    在文学走向边缘化的当下,想从那些长年从事读书(特指文学书)写作的队列中挑出若干腰缠万贯者——百里挑一难,千里挑一也难,十万里挑一或许才有可能。读书人,这个曾经响当当的名词,正在向两个孱弱的形容词——“文弱”“清贫”——靠拢。

    但一个人如果心无旁鹜,沉潜书海,修炼到家,就会看淡一切。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阐明了读书人走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全过程。或许周围人会怜悯他们的清贫,可是他们像溪水里的鱼一样游得自由自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的丰盈双双走向了极致。事实上,有的读书人智商不低,想得到某些身外之物,也并非难事。比如给企业家吹吹鼓,抬抬轿,写点与事实出入较大的“报告文学”什么的,白花花的银子就会纳入自己腰包,既可取悦妻儿,又可名利双收。可是他们偏偏不屑。可见,有些事情不是能与不能,而是愿与不愿。读书破万,经纶满腹,从而保持着高度自尊,甚至自负。这一类读书人因修炼到家,“主动”选择了清贫,显得弥足珍贵。

    还有一类读书人属于拙于谋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黄则仲的这句诗之所以流行,自有其道理。南宋学者王应麟著过一本《困学纪闻》。何谓“困学”?有所不通才学习。世上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读书是可贵的,但是一个人如果被大量的书面知识所困,那么想有所作为难矣。著名作家张炜说:“苦读是伤气的,而这个‘气’不是一般的‘气’,是维系着人的心智、体魄各个方面的。显而易见,一旦伤了这个‘气’,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冲决力,无胆无魄,什么大事都做不成——或许心里明白怎么做,但行动力毕竟差了一些。”张炜所说的情形指的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赶不上这个时代的滚滚潮流,守着泛黄的书页聊以自慰。

    学富五车与生存窘迫划等号,也许会让人生出感慨。好在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充实了一个人的大脑,而且改变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的人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种气度,一番风韵,这是一生的财富。由于这一点,我依然坚持读书。于是有了“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有了“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有了“闲草遍庭终胜俗,好书堆案转甘贫”。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