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胡和博 记者 袁伟鑫 青春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记录。每个人记录的方式不尽相同。区职教中心2016级医疗器械班的40名学生,都有用微博记录学习生活的习惯。从2016年9月至今,同学们不仅自己制作班刊,还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想。其中李卓尔、蒋琼蝶、骆慧玲、胡青泽4位学生还计划在今年把自己的文集整理编辑成册。 日前,记者来到区职教中心的润心坊德育工作室。邓耀豪是这里的德育老师,也是2016级医疗器械班的班主任。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他和同学们一起回忆3年来的点点滴滴。进入高中后的开学第一课,令骆慧玲记忆犹新。这堂课是邓耀豪上的,她记得老师说“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老师还向他们展示了学姐们写的作品。骆慧玲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努力挖掘写作方面的潜能。 2016年10月,邓耀豪对学生们宣布要办班刊。这份名为《青春拾贝》的班刊每月一期,设有编辑委员会,除了编委会主任是邓耀豪外,其他成员都由学生兼任,班里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投稿。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有序。至去年9月,已办了18期,内容主要是学生们对于人生成长的感悟,以及校园内举办的各项活动的记录。 除了办班刊,学生们从2016年11月开始还把自己的感悟记录在微博里面。蒋琼蝶说:“邓老师时常和我们说,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班级后面有满满2个书架的文学作品。”“此外,每周邓老师都会结合《弟子规》里面的章节,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持之以恒的文学培养,让孩子们更加坚定了对梦想的追求。 到去年底,学生们已经写了不少数量的文字,邓老师向李卓尔、蒋琼蝶、骆慧玲、胡青泽4位同学提出建议“可以像你们学姐一样自己出一本书”。他的提议,引起了4位学生的共鸣。他们决定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编辑,把高中时代写的文章整理编辑成册,内容包含有成长日记、散文、评论、诗歌、读后感等,家长对此很支持。 谈到书名,李卓尔告诉记者:“我的书名叫做《时光隧道》,以后看这本书就能想到高中三年的生活,如进入了时光隧道一样。”翻看第一页,记者发现有如下记录:“现共存有文章571篇,照片7569张,视频50条,共占25GB。”蒋琼蝶的书名是《行将笄礼》,“行将笄礼,直译就是即将成年,这本书记载了我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那些日子。不仅仅是年龄上长大了,也代表了我思想上的成长。”蒋琼蝶告诉记者。 翻看这些作品,偶尔也会发现一些错别字和排版错误的地方。蒋琼蝶脸红地说,她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胡青泽说:“这些文字只是我高中生活的记录,谈不上文学梦想,邓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多指导。”邓耀豪介绍说:“4位学生中,胡青泽是最先完成初稿的。我们打算继续修改完善。”据悉,文集由班费开支编辑成册,4位同学期待能够公开出版。 邓耀豪表示,他很珍惜自己陪伴孩子们走过的美好时光,希望他们今后可以继续写作,也希望他们可以得到更为专业的指点。“现在很多人会采用电子书阅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应鼓励多阅读纸质书,让他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在修心的同时,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