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陈丽 本报讯 长假结束,春运迎来返程高峰,奉化汽车站内,一群热情的志愿者正忙着为天南海北的旅客服务,指个路、搭把手,只言片语、举手之劳,却令这个冬日添了几分暖意。除了带队者,没人知道,这里有部分是社区服刑人员。 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奉化45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最习惯也最乐意做的事。过去一年多来,我区以“司法+企业+公益”破冰“矫正工作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等关键问题,走出了一条“家园式”社区矫正的新路径。 “社区矫正,除了底线的刑罚执行监督管理之外,还包括情绪疏导、心理干预、社会关系修复、困难救助乃至就学就业协调指导等,涉及面很广,单靠现有的司法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我们尝试引入合适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而有了与宁波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以及‘何美蓉道德模范工作室’的合作。”区司法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在规范管理、岗位培训、吸纳就业等方面有优势,道德模范在道德感召上能发挥积极作用,这正是他们看重的。 2017年7月1日,锦屏街道、岳林街道作为试点,分别设立“捷达阳光家园”和“新翼家园”两家社会公益组织,专门承接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心理矫正、走访帮教等矫正工作,通过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将传统的“管制”转变为人性化“帮扶”。 矫正重在“矫心”。在“家园”里,原先硬性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两个8小时”(每月必须接受教育学习和参加集中劳动的时间不少于8小时),因为“不拘一格”让他们接受起来“更有尊严”。其中,学习方面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社区服刑人员除参加每月定期开展的集中教育外,还可根据内容和时间自主选择“家园”制定的各类“学习套餐”,并定期分享学习心得和改造体会;劳动方面注重在慈善氛围里潜移默化,社区服刑人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微信群“抢单点菜”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服务项目,并在各类服务活动中穿上与志愿者一致的服装,去除“标签化”,重拾自信心和价值感。 “我们还建立了人手一份的‘学习劳动档案’,确保每次活动有记载、知其情、闻其声、见其人。同时实行‘积分制’,考评未达标者必须补足,表现优秀者可评选积极分子,还有免费体检、外出学习等‘正向鼓励’,引导他们从单纯的行为矫正转化为心理矫正,由被动改造转化为主动奉献。”锦屏街道“捷达阳光家园”工作人员小裘告诉记者。 在走访一个个“家园”时,记者听到了很多故事:微信群发出的“服务菜单”,常常“供不应求”;曾经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小混混,现在想都不想就伸手抱起肢体残疾者;从来没给自家爸妈洗过脚,却让敬老院的老人感动得流泪;特地把工作调整到晚上,只为了腾出时间参加劳动;解矫以后,还坚持做着公益活动……“做好事、当好人”已经成为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行为习惯。 而他们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正在形成“品牌”——“新翼家园”每月都会固定一天,开展小区便民服务、广场志愿服务等;“捷达阳光家园”专门购置了“志愿服务爱心车”,常态化推进敬老爱老、爱心献血、平安志愿行、靓城清水行动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力量的融入,让社区服刑人员的回归之路更加顺畅,也更多了一份暖意。“在劳动中,我们付出爱也收获爱。特别是工作人员、志愿者的热情平等对待和被服务对象的真诚感谢,给了我们勇气和信心完成改造,重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同时也真正明白,自食其力、遵纪守法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我想把奉献、互助的志愿精神不断传递下去。”社区服刑人员王某不仅自己抢着参加公益活动,还建起了一支以外来务工者为主的志愿服务队,每月一次到福利院上门服务。去年,他又做了遗体捐献眼角膜捐献登记。 “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区矫正,既能为政府分忧,更有利于社区矫正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很有意义,值得我们去做,而且还要用心去做好。”宁波市人大代表、捷达物业总经理杨备训,从一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把公司1/3的精力投入到“家园”建设中,仍觉得还不够,他说接下来还要更“走心”,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去改正自我、重新做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据悉,司法行政部门与第三方企业合作设立公益组织,并将矫正教育打包委托的模式,在全省尚属首创。截至2018年10月底,我区已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全覆盖。“家园”设立一年多来,两家社会公益组织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50多名,帮教率达100%,脱管率、漏管率、再犯罪率均为零,另外“捷达阳光家园”还实现社区服刑人员再就业50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