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时的盼头

    □夏传德

    年近八旬的我辈,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幸福的晚年让人倍感时代的昌盛、社会的文明!回想童年,那时贫寒生活仍历历在目……

    当然,贫寒的日子里也有盼头,我们盼过年过节,盼喝喜酒。

    过年,可穿新衣裳,可拿压岁钱,可走亲戚。

    儿时的衣服能遮身御寒就很不错了,旧的、破的是寻常事。但过年了,母亲总会让你穿上一件新罩衫、新罩裤,遮住了里面的破旧,穿上新衣,人就显得格外精神。不过新衣服等走完亲戚就要脱下,待什么时候要出门时再换上。一般一件新衣要穿三年,叫做“新一年、旧一年、补补缝缝再一年”。当然,小孩要长大,所以新衣做得特别大。当真穿不着了,还要给下面的弟妹穿。

    那个年代里,孩子们平时是没有一分零用钱的,过年了,父母总会给你压岁钱。不多,一般人家是五百、一千(指旧币,相当于现在五分、一角)。不过那时,一分钱能买两个小酥饼,五分钱能买一副油沫沫、咸滋滋、香喷喷、让人直流口水的大饼油条。

    在自己家里过了正月初一,初二开始走亲戚,叫拜岁。少时,第一家理所当然是外婆家。拜岁去,能喝上一杯糖霜茶,吃上浆板汤果,吃饭时总少不了鱼肉。但父母有言在先,到亲戚家吃饭,眼睛不能老盯着鱼肉,吃点菜、汤,自己不能动筷去夹鱼肉。鱼是整条的话,绝对不能下筷。白斩鸡肉,主人家用筷子夹给你,如果是醮了酱油的,你可以吃;如果没醮酱油就放在你的汤匙里,这是一种客气,是不能吃的。

    过年,毕竟一年只有一次,过完年就盼过节。一年中节日很多,但最盼的只是清明、立夏、端午和中秋这几个节了。

    清明祭祖上坟,能吃到清明麻糍,还有对劈的鸡蛋。

    立夏,能吃上米鸭蛋、茶叶蛋。米鸭蛋是糯米粉做的,掺了艾草,外面粘上一层松花粉,馅料有炒肉咸菜、糖芝麻、糖松花。茶叶蛋,小孩子是先玩后吃的,拿着蛋相互拄,看谁的蛋硬。

    端午节,父母要给外婆家送上粽子。家里包粽子,当然会留几只自家吃。一只粽子割开几块,醮着白糖吃,味道当然很好。

    中秋节,理应品尝月饼。但那时能买月饼吃的人家是少之又少。不过自家磨粉做水贴糕的倒也普遍。雪白、软糯、微甜的水贴糕,醮着白糖味道是相当好。

    喝喜酒更是一种期盼。但旧时喜酒不像现在这样大操大办。除非至亲,一般一户请一个。那时喝喜酒坐的是方方正正的八仙桌,而且只能坐七个人。斟酒搬小菜的一人一方,其他三方都坐两人。小菜也没有现在丰盛,仅仅是放些果品和猪头肉、带鱼之类冷菜,而且数量很少。但大家也不吃,分成七份,每人带走。热菜就是三鲜、糊辣、东坡肉、鱼,再加上几只小炒。

    三鲜,里面三样主料是一律的,即肉丸、蛋糕、面结,每人一只;至于垫底的辅料则有高低之分,有肚化(猪胃肺)三鲜、松元(油煎面粉小团)三鲜、干面三鲜等。一般喜酒场合是用不起蹄膀的,酒宴上用的都是东坡肉。东坡肉就是红烧方块肉。量也不大,一碗不到两斤。

    大人们赴宴,大家都喝点汤、浆,吃点菜,而把三鲜中的肉丸、蛋糕、面结各自收下;东坡肉也一分为七,每人一小块。宴散时,各人用自带的手帕包了,拿回家给小孩吃。因而小孩子很期盼喝喜酒。

    想想儿时的期盼,看看现在的生活,除知足之外,似乎还有几多的忧虑和不安:是不是太奢华了?“俭以养德”,须知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