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关校园APP,让其成为另一位良师益友

    􀴁沈珞

    这两天,APP和教育的话题,引起了市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

    2月13日新华社报道《严厉整治之下,有害教育类APP为何依然活跃?》,文中提及,教育部去年底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来,仍有部分APP顶风作案,出现涉黄信息,有些不良APP换个账号以公众号、小程序的形式链接继续出现。2月14日,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公告。其中透露出一个明确信息:儿童近视率将会纳入学校和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明确要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严禁使用APP布置作业。

    新闻报道和省里发的征求意见稿从净化教育环境,重视青少年健康出发,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也让我们知悉,原本是辅助教育的APP缘何成了众矢之的。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APP的开发准入门槛低,无需教育机构资质,公众号或小程序的开发者甚至可以是个人。二是某些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收益,会把端口开放给互联网广告分发平台,导致不良内容趁机而入,且难以监管、准确屏蔽。还有开发商利用家长获知孩子成绩排名的“刚需”在APP设下消费陷阱。就家长而言,担心孩子利用APP学习之际玩其他软件,能否真的达到学习效果;孩子沉溺其中多时影响视力等各方面健康,也影响学习其他的时间,从而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实,好的教育类APP,不止是全日制教育各阶段师生的得力助手,还是继续教育的好平台好助手。据笔者亲身体验,首先,好的教育类APP能激发学习兴趣,借助游戏的“外壳”推进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如游戏进阶般的成就感,迎合了很多孩子和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其次是填补课堂教育空缺,师生大多数时候是在教室内学习,尽管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有的APP恰好能充实、加强某些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还有的APP可以设置学习时长,到了界定时间,跳出温馨提示并自动关闭平台,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近视和沉溺等问题。

    说到底,对APP的态度其实就是怎么把关和使用的问题。九部门的征求意见中也提到,“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对校园APP,也不能只盯着学校,在新华社报道中,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说,学校、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手机的使用情况,对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终端设限,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屏蔽有害信息,引导他们合理使用,避免伤害。同时,公安、文化、教育、网信、工信等多部门应联合执法,共同为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负责。

    新事物的出来,一般都要经过曲折的筛选、淘汰过程,可能还会比较漫长。笔者以为,对待APP,要把其列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家长和孩子在使用中共同学习提高。而目前,不妨像对待学生经典读物一样,先由教育部门列一个APP名单,供使用者参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