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雕刻印章 刻好的印章 沾朱砂盖章 记者 李露 错彩镂金是美的,初生芙蓉也是美的;典雅劲秀是美的,雄肆奇诡也是美的;古厚老苍是美的,精工妩媚也是美的。自古以来,琴棋书画是文人骚客,甚至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即“文人四友”。但是,与书画不分家的篆刻技艺,却往往被人忽视,不常提起。其实,诗、书、画、印,既是单个的艺术技能,也是中国艺术相互融合,相互辉映的最高境界。 历史悠久的篆刻艺术 篆刻,又称印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甲骨文便是最早的篆刻。 据史册记载,春秋时期,便有了印章的存在。刚开始时,印章统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皇帝专用,“亲王以上称宝,郡王以下官员曰印。”自汉建安之末至三国两晋,印章多为阴刻白文,用来封物作为信验。至六朝,印章这才开始刻朱文。 印章真正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是在唐朝之后,除有姓名章之外,又出现了书柬印,收藏鉴赏印、斋堂馆印等。同时,刻有成语和诗文的“闲文印”开始问世,文人开始在书法、绘画等美术作品上加盖印章,增添情趣。自此,篆刻这门技艺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创作,融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篆刻,也不再单纯作为权力与信验标志,而成为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学问。 最初的印章质地多用金、银、铜、玉石、兽角、象牙等硬质材料。元代画家王冕创用青田石刻印后,石刻印章便流行开来。到明清时期,篆刻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名家辈出,形成了多种风格与流派。新中国成立后,这门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到了今天,篆刻材料和工具种类大大增加,使得普通爱好者也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篆刻艺术创作。 万印楼的诞生之路 文港镇隶属于江西省进贤县,地处赣抚平原,是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胡金飞和胡雪辉兄妹俩是土生土长的江西文港人,从小在父母制作经营毛笔生意的氛围渲染下,胡金飞和胡雪辉对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浓厚兴趣。 学习篆刻技艺20多年的胡金飞,是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印社社员,其作品《幻方铁板》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数10次参加国内篆刻艺术展览,为国际友人治印数百方。 2016年,胡金飞从西安来到宁波,与妹妹胡雪辉一起在宁波鼓楼开设了一家经营篆刻印章和文房四宝的文创店——万印楼。“大家通常把篆刻作为书法的附庸,我不以为然。其实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在胡雪辉看来,篆刻的刻刀、印石,以及篆刻内容和效果等,都与书法截然不同。“篆刻,是不同于书法,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刻的另一种综合艺术,它主要借助篆字或象形写意刻写,表达一种标志的情绪或心态的张扬。” 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印章文化,购买或者收藏的需求越来越大。 现今每个周末,胡雪辉都会与堂弟一起,来奉化银泰“不潮市集”赶集。奉化市民的热情,也让胡雪辉萌生了来奉化开店的念头。 好石料刻出好印章 据胡雪辉介绍,刻印的第一步是选择石料。“只有好的石料才能刻出有价值的好印章。” 中国四大印章石分别为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和内蒙古巴林石。寿山石产自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公里有一个名叫“寿山”的小山村,其质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备受篆刻家的赏识;青田石产自浙江省青田县城东南的山口,方山,岩垄,白垟,封门山一带,纹理细腻温润,是雕刻,篆刻的理想材料;昌化的鸡血石血多、色鲜、形美,血质以深沉有厚重感,血有集结或斑布均匀,是有名的刻印石材;内蒙古的巴林石依据颜色、质地、纹理和结构,可以分成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和图案石五大类。 除了国内最有名的四大印章石,胡雪辉说,近些年来,外来的老挝石等,也成了篆刻新玩家的心头好。“因为外来石不仅美观,而且价格也便宜,适合学国画、书法的学生群体,或者新入门的玩家雕刻印章。” 那么选好石料之后,是否可以下刀篆刻了呢?一般来说,雕刻者在拿到一块石料之后,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相石,意思就是先把石头作初步的打磨和整理,在心里打个腹稿,判断可以做什么。第二步叫做打坯。比如用手电照,石料里有一道裂纹,上面还有点小杂质,那就做一个悬崖形山脉,刚好把这道裂纹处理掉。第三步才是下刀篆刻,根据设计好的腹稿下刀,一旦下刀,无法更改。这也要求篆刻者需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雕刻出好的印章。 “初学者,我的建议是多看,多上手,多请教一些专业人士。如果要买的话,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可以买点普通的印章石慢慢入手。”胡雪辉说。 印章石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