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烈成 茗山是横卧在江口街道与西坞街道交界处的一座船形小孤山,山北是江口街道茗山后村,山南是西坞街道茗山前村。 八十年前,我出生在茗山后自然村。那时村周环绕着小桥流水,有里河、外河、前桥头、后桥头,还有山溪淙淙而下的潦水滩,村北是数百亩平原水稻田,村南是数十亩沿山高坡地,竹林掩映,环境幽美,使这个仅有百户人家村子成了“悠然见南山”的美丽古村。 那时开门即见苍翠的茗山,虽海拔只有120余米,却因兀立于奉化面积最大的平原之中,及山上早年产有茶叶,而被称为第一茗山。登上山顶眺望,南可见城区鳞次栉比的幢幢高楼及南山顶上之塔,东可见鄞奉交界海拔600余米的金峨山,西可见萧王庙八面同山与江口塔山,北可见广阔的鄞奉平原和鄞州姜茅山。山中有大茅、风纪等6个岩洞,张着大口似在向村人展示自然风光,讲述历史文化故事。 山北斜坡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省、市专家先后两次考古发掘,在占地2万余平方米、距地表1.5米至2米处,出土了石斧、箭簇、纺轮、玉器约300余件及1万余件罐、鼎等陶片,专家确定年代为5600年之前,属河姆渡文化的延伸,为新石器晚期器物,被认定为奉化先民最早生活之地,2007年起先后被公布为奉化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遍观茗山诸多文化胜迹,处处显现了久远的古战场遗迹和古庙风貌之美。据民间相传,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曾在茗山上打过仗,故人们把山顶上一块占地约百亩的平地称为“战场平墩”,一直沿传至今。离墩不远的山顶岩石中,楚霸王收神马的“马蹄印”、神马饮水的“马面盆”遗迹依稀可见。山的东北角,有座茗山龙王堂古庙及前后两个龙潭,庙里至今仍保存着“第一茗山”匾额,传说是清朝后期,奉化一知县为民求雨而建的。山南有茗山寺、和尚桥头等,传说是明朝奸相严嵩门生法空和尚仗势作恶留下的遗迹。山西边,有座被日军入侵时放火烧毁的汉城庙遗址,现已由当地热心人士集资修复。 旧时,遇天旱之年,鄞奉四乡农民为了求雨,头顶烈日到庙内龙潭请龙,至雨落通后聚集众人井然有序地举着火铳、火篮、火球、抬阁、九联灯等,沿途鞭炮齐鸣,以盛大礼节还龙,场面盛大。记得年少时,曾多次跟随大人到龙王堂庙观看热闹的龙王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