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非遗传承与保护“6+”模式探索

    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奉化历经几千年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以一种质朴的姿态闪耀着奉化先民的智慧火花,展示着奉化人文历史的特有魅力。奉化非遗项目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如“奉化布龙”“宁波走书”“布袋和尚传说”,已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区“国宝”级品牌项目。此外,还有众多丰富多彩、蕴含文化韵味的省级项目,如“奉化吹打”“红帮裁缝技艺”“唱新闻”“奉化婚礼”“棠岙纸制作技艺”等。

    近年来,我区通过开拓演出平台、打造品牌活动、创作多元精品、实施校园传承等基础上,我区探索出“6+”模式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思路,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非遗+校园基地”,传统文化样式受学生青睐,促进新生后备传承力量培养。

    不断丰富和提升非遗文化内涵,我区入选各级目录的非遗编写成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传授,在部分校园设立某一项目的非遗传承点(培训班),使校园发挥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基础作用。近年来,区文化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与各学校的合作,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在全区范围内的不少学校均有非遗项目传承和发扬的脉络体现,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奉化布龙”在奉化高级中学、奉化技工学校、尚田镇中心小学等校园设立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传承力量多次参加全国比赛走出国门展示风采;国家级非遗项目“布袋和尚传说”在龙津实验学校设立传承基地,将“和乐”精神以传说故事的形式广泛传播;与实验小学达成共同培养计划,2017年开始实施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波走书”在该校的传承,并取得较好成绩,还受邀参加了浙江曲艺专题汇演。再如,省级项目“奉化吹打”实施“名师工程”,在萧王庙中心小学落地后焕发了新魅力。

    二是“非遗+品牌系列”,品牌项目建设受群众好评,推进非遗文化广泛进入基层。

    为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将非遗项目纳入“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等文化惠民工程,巧妙借助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及中国传统节庆,组织开展“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广场活动、全国舞龙锦标赛、市民文化艺术节、送龙送教练送技术、“奉化布龙”走乡串村闹新春等活动,以非遗项目的活态展演来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借力声势浩大的弥勒文化节、水蜜桃文化节,对奉化非遗项目集中打包亮相,宣传推介奉化非遗。鼓励乡镇举办各具特色的民俗节庆、传统庙会活动,萧王庙庙会、景祐庙庙会等群众性非遗集会连续不断。同时,奉化借助旅游窗口,传播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向游客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使非遗发扬光大。

    三是“非遗+丛书系列”,图文并茂展现精彩魅力,保障非遗成果得以流传后世。

    非遗文化要得到传承与保护,需重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方位的记录。通过将非遗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品,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组织开展非遗普查基础上,认真做好非遗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编辑出版11册《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奉化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奉化卷)》。编辑出版非遗丛书《奉化布龙》专著、《布袋和尚传说》专著。同时,“在醉美的地方遇见非遗”大型丛书也正在编撰中,分“国家级卷”“省级卷”和“宁波及奉化级卷”共三册,以大开本全彩精装印刷的容貌呈现。目前《在醉美的地方遇见非遗(国家级项目卷)》及《在醉美的地方遇见非遗(省级项目卷)》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是“非遗+作品创作”,传统性与时代感相得益彰,转化文艺精品全城共享。

    以传统文化形式为主要标志性认知的非遗项目,要想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源泉,就必须注重作品的创新。既要保护原汁原味的传统价值,又要结合新时代新特征。“奉化布龙”作为传统舞蹈具有固定舞龙套路,然而“奉化布龙”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重视突破与创新,研究并开发了全新的、高难度的演出技巧及套路动作,更具观赏性。同时,鼓励文艺作品创作更多关注非遗,将“宁波走书”与“布袋和尚传说”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巧妙结合,创作了《弥勒送桃》《弥勒禅茶》等系列剧目,此外还结合奉化历史人物、人文特色创作了宁波走书《梅妻鹤子》《巴人》等新剧,这些节目在多个节庆活动、演出活动上精彩亮相。以“布袋和尚传说”为基础的长篇小说、动画片、影视剧更多层出不穷。拍摄并制作《七彩非遗 大美奉化》宣传片、《我为奉化非遗代言》非遗专访片和说唱《奉化遗产代代传》在2018区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精彩亮相并受到各级领导及群众广泛好评。

    五是“非遗+新兴媒体”,新视角聚焦非遗项目亮点,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速,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新兴媒体群。今年,区委宣传部与“七彩奉化”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合作推出常设性专栏,邀请奉化文学创作力量采访、创作相关散文、随感,通过新媒体发布进行广泛传播。同时,创刊《奉化群文》内刊杂志、策划开发“奉化群文”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刊发非遗专题、系列,积极对外宣传和推介奉化非遗项目,让更多百姓了解、接触非遗文化,参与、共享非遗成果。推出“大家一起看非遗”大型系列活动,下设“全国媒体记者看非遗”“宁波实力作家看非遗”“奉城青年画家看非遗”“快乐亲子看非遗”等子项目,配合官方新媒体、公众号、民间论坛等多方联动,拓宽非遗的宣传途径。

    六是“非遗+志愿体系”,探索全新非遗保护机制,民间组织积极投身参与。

    非遗的保护不仅仅是某个单位和某个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需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才能更好地推进。

    下一步,我区将立足现实,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思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一是注重非遗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做好非遗数据库平台的建设和资料录入;二是加强挖掘、走访、调研,建立奉化非遗项目后备库;三是不断完善保护、激励措施,拟定出台《奉化区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传承人“三位一体”保护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四是做好非遗展示馆布展工作,让非遗文化“走下去”“走出去”,走到人民群众身边去,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五是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努力营造保护环境;六是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示、技艺竞赛等活动形式来扩大传播和影响,七是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积极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