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新欣 关于学生的视力问题,近年来越发受到关注。根据教育部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显示,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视力不良率分别高达36.5%和65.3%。全国中小学有近视问题的预估超过一亿人。分析其中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家长会认为,电子产品是“帮凶”。 电子产品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不管是购物、出行、办公,似乎有了一个智能手机,就足以代替许多其他方式,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不管是在消费还是人际交往上。自从移动支付普及之后,人们出门带的现金大大减少,以笔者自身为例,一张百元的人民币,至少可以使用3个月,这在以前是绝对难以想象的。 但是,在我们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交际也在被慢慢侵蚀。一群人相约吃饭,不是谈天说地、分享生活,而是各自低头刷着手机屏幕;逢年过节,往往是微信朋友圈热闹,家里落单的父母闹心;原本旅游是一件让人十分期待美好的事,而现在不乏“换个城市玩手机”的人群。我们说崇尚绿色生活吧,双休日到诸如大堰的美丽乡村走走,不少人除了拍几张照为微信朋友圈带去几分绿色,还是刷手机,可谓置身于绿色而“绝缘”于绿色。 任何事物都过犹不及,其实上述的种种现象,许多人也能觉察到其中的“怪异”和荒谬,但就是没有想着怎样去合理改变。成年人的生活习惯无疑会影响到孩子,近视人群的高发与低龄化问题就是最好的印证。在家长影响下,许多孩子也开始养成了“眼不离机”的习惯,甚至有些家长为贪图省事,扔给孩子一个手机以换得片刻安静。而孩子们频繁地看动画片、玩游戏不仅影响身心发展,眼睛的近视度数更是直线上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要想完全杜绝电子产品不仅是天方夜谭,也并不明智,但无疑不能让电子产品成为我们沉溺其中的“欢乐场”,消遣打发时间的必选项。人生不能没有手机,人生也不全是手机。当一个人长期沉溺于电子产品,他的眼睛会近视,他的精神也在“近视”。 在电子屏之外,仍有世界的精彩;消费碎片化时间,我们还可以做其他事,比如做一些公益活动,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学习一些技能知识,进行一些远足旅行;更重要的是,健康的问题你不得不考虑,情感的维系是幸福的一大源泉,这些根本的需求,要求我们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形成良好的睡眠与就餐习惯,睡前远离电子产品,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人体机能、记忆力与情绪等;就餐时拒绝手机,或统一将手机收走,使之成为家庭或朋友中不成文的规矩。对于青少年,家长更应言传身教,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榜样;学校可以有倾向性地增加户外运动时间,丰富孩子们的各种活动,避免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学习模式…… 人的社会属性注定其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是个例,当这种个例慢慢演变为群体时便是一种社会现象。消极的社会现象如此,进步改变更是如此。用手机看书、用手机唱歌、用手机交友……或许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并乐于其中。但是,如果你也能适时地从电子屏中“走”出来,解放出来,你会发现世界的悠深意义,发现诗与远方。
|